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陈晓燕
5月15日,陈红耀如同往日一样,来到当阳淯溪民俗博物馆。
日常维护场馆,为游客讲解馆内的老物件,就是他的主要工作。
当天,他将漳河大鼓摆到了博物馆,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博物馆日活动。
今年57岁的陈红耀,是当阳市淯溪镇党群服务中心聘用的工作人员,也是个种了30多年田的“老把式”,作为蔬菜种植示范户,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爱看书,也喜欢动笔,农闲时便创作小说、歌词。2008年,陈红耀创作的歌词《家住宜昌》在宜昌市级比赛中获得铜奖。此时,淯溪镇文化站也相中了他,将他聘用到镇文化站,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创作小品、剧本和歌词。
淯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流传有漳河大鼓、“杀故事”、皮影戏、民间小戏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打鼓说书、桃园幻灯、皮影戏、路狮子、划采莲船、舞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艺样式。
“淯溪有这么多民俗文化,能不能把一些农村老物件收集保护起来?”陈红耀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很快得到时任镇文化站站长李元刚等人的支持。
说干就干,大家起早贪黑,走完淯溪镇的村组湾子,就跑当阳市其他乡镇。3年来收集到600多件农耕器具、民俗用品,当地电影院被堆得满满当当。
“现在社会科技进步快,以前传统的农用工具,像秧马、风斗都再也看不见咯。”回忆起初衷,陈红耀介绍道,留住乡村印记,也是留住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2013年,当阳市拨款支持建成淯溪民俗博物馆,到目前已收藏农耕器具、民俗用品等1000多件,陈红耀和搭档黎红燕便担任起了讲解员。
如今的淯溪民俗博物馆,分为民俗体验、人文淯溪、乡村电影、生产习俗、漳河古韵、工商百业和人生礼仪七个展厅,再现了当地传统农业、加工业、民间手艺,已成为展示沮漳流域历史文明、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的一扇窗口。
“现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要准确地说出每件物品名称,那可真难为他们,但总得让孩子们了解先辈们的生活。”陈红耀说,博物馆开放后,吸引了当阳许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博物馆在节假日更显忙碌,陈红耀他们在岗过节也成了常态。“节假日外地游客来得多,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没有间隙。”
陈红耀介绍,自开馆以来,他们已累计接待讲解近80万人次。
他和搭档还开设了漳河大鼓课间操非遗特色课程,现在,淯溪小学600多名学生都会表演漳河大鼓。
“我会一直在民俗博物馆坚守,还要培养年轻人,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陈红耀说。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以乡情为纽带,让楚商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湖北出台《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行动方案》
下一篇:
湖北公布今年一季度城市绿地管护“红黑榜” 看看这10条靓路上有没有你家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陈志茹)你想看看美丽的新农村吗?村湾三面环山,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村庄前拥古树群落、农耕遗迹、...
”这些“老物件”重拾了昔日的农耕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可以让年轻人深刻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精神,现如...
“农耕生活记忆馆的建成,不仅让当地村民和游客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味,用印迹乡村的形式推进村落共同记忆的回归,也助力当...
近日,嘉鱼县渡普镇农耕博物馆,孔庆川正在整理他收藏的农机具。
目前,喷灌机按时喷洒水雾、农耕机有序来回作业、冻库正常稳定运行、农家乐正有序筹备中,现代化管理设施与翠绿的砂梨幼果互...
当前,咸宁正在做大做强桂花产业,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桂花城”。
咸宁网讯全媒体记者汪姣、通讯员蔡旻高报道:7月5日,崇阳县高枧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高枧乡中山小学开展“体验富硒豆腐制...
5月10日,咸安区贺胜桥镇黎首村村民在田间操作机械抢插早稻,一会儿功夫,均匀、整齐的秧苗布满田间。余杰摄(影像咸宁)。
高桥白水畈,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萝卜,成为知名农旅品牌,游客爆棚。为留住乡村记忆,发展乡村旅游,该区通过科学的保护和...
咸宁网讯通讯员胡胜权、李启明报道:耕读冶性,夏种秋收。石南镇教育总支在全镇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带动全镇师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