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建锦
盛夏似火,恰似十堰经济跃动的脉搏。
从“一公里产业圈”内整车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高效协作,到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主题园区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再到“堰水进京”铁路物流专列打通的“饮料出堰”新通道……一个个鲜活的微观场景,共同勾勒出我市宏观经济的向好轨迹。
日前,我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地区生产总值1351.9亿元,同比增长7.4%,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一组组亮眼数据,彰显我市经济“稳”的态势持续巩固、“进”的步伐坚定有力、“好”的动能不断充沛,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
“稳”有支撑——
经济运行追新攀高
在茅箭区,12家整车企业、55家专用车企业组成的“一公里产业圈”,让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不出十堰就能造出四轴矿卡。“今年计划完成交付15000台,同比增长10%以上。根据上半年的产销形势,我们对完成全年目标非常有信心。”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陈康说。
工业是经济的“硬支撑”。当前,我市正处于乘势而上、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工业压舱石作用更加稳固。
——支撑稳固。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2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291家;整车产量增长1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0.7%。
——动能强劲。上半年,全市亿元以上签约项目662个,同比增长74.67%;新注册落地项目599个,同比增长116.25%。
——活力增强。上半年,全市施工项目2130个,同比增长63.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33个,同比增长17.9%。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蕴藏着我市独特的发展“密码”。
近年来,我市积极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商用车(专用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和智能农机、文化旅游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落实产业倍增战略。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9%,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0.2%,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西十高铁、十巫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年度投资进度过半,为区域发展打通“血脉”;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进入试车生产阶段、天净新材料郧阳产业园等15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让十堰产业根基愈发牢固。
“进”有动力——
改革发展聚势提能
“十堰目前拥有20余类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堪称国内各类低空飞行器的综合展示区与性能试验场。”在6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2025中国(十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对我市低空经济产业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
上半年,我市在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注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05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37家,促成转化14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52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91家企业、机构入驻十堰(深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3个;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创新策源力加速释放,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整车工厂,平均90秒就有1辆商用车下线。这座全球单体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实现了100%自动化焊接涂装、95%零部件集配率的技术突破,正是我市工业向“新”提质的生动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提质,积极打造山地和商用场景全域试点应用标杆城市,加快推进“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7%、10.1%、9.78%;培育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新增数量全省第一。
“好”有保障——
消费引擎动能澎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趁着暑假,带儿子来他心心念念的武当山住了三天,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不愧是‘天下第一仙山’。”日前,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成女士和家人打卡了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主题园区、丹江口水库等地,感叹“热并快乐着,不虚此行”。
炎炎夏日挡不住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上半年,我市文旅消费出圈出彩,先后举办十堰马拉松、京堰新能源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其中,“神武峡”国际文旅推介活动吸引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与,全媒体点播量超60亿次,让十堰文旅名片愈发响亮。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我市按照有促消费活动必有以旧换新原则,将消费品以旧换新主题嵌入全市促进消费活动,抢抓重要消费节点,举办以旧换新供需对接系列活动,不断挖掘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动能。
2025年,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承接门店达2389家。截至7月22日,汽车以旧换新8129辆,12类家电以旧换新12.3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8万件,家装厨卫换新18654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2201台。“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已有超过18.2万人次享受到补贴优惠,带动销售额超18.85亿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市场的活力涌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民生动力。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带着上半年的“亮眼答卷”再出发,我市正以实干以成之、奋进以赴之的使命担当,借势起势、竞逐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敢投创新的种子、营造成长的生态,5只行业第一股出自武汉
下一篇:
富民强县“一根藤”
咸宁网讯记者王恬报道:12月6日,张士军同志在通城县代表团与党代表一起讨论党代会报告和市纪委工作报告时提出,要认真贯彻党...
选派人员在服务期内工作情况和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价值贡献,作为其在派出单位晋职、职级、评聘...
7月23日从省经信厅获悉,我省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现代化工、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全部实现“双...
近400家外资企业、7万家私营企业、26万家个体工商户选择在咸宁投资兴业。 全市“四新”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1月21日从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起,我省将以“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为驱动,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服务全...
全省上下要突出抓早、抓快、抓好,早发力、快发力,抢时间、抢机遇,让科技创新的火炬照亮荆楚大地,让产业转型的浪潮激荡千...
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3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
强化协同、做优服务,当好产业发展的“店小二”,推动要素供给“精准滴灌”,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赤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深化增值服务,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当好“金牌店...
当前,赤壁市正依托湖北省产业体系,与武汉实现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着力打造区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