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探访通城天岳村里的幸福故事(附图)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2-02-20 08:26

三省一家亲,同奏和谐曲

    2月15日,从通城县麦市镇出发,一路驱车山道,再下车步行半小时山路后,记者来到了海拔1500多米、素有湖北地理版图“最南极”之称的通城县麦市镇天岳村。

  一进李家的砖瓦房,暖意顿时迎面扑来,“柴火笑,客人到。早上火在笑,我就说有客人要来。”男主人李应桃山味浓郁的一席话,让众人早已忘却了屋外的寒冷。

  还未坐定,李应桃年逾七旬的老伴邓柴花,便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农家茶,招呼围坐在火堆旁的客人们驱寒保暖。李应桃的儿子李二忠,则捧来一大把干柴,把火添旺。寒暄的话语还未说完,李二忠的妻子熊乐秋已取下了挂在房檐上的熏羊腿,准备招待客人们吃饭。

  寒意全无。随着李应桃一家陆续打开话匣,在当地广为人知的三省合家亲的故事,温暖了我们的心田。

  A两代婚姻 三省一家

  在海拔高达1500米的村庄里,有这样一户人家,来自湘鄂赣三省的家庭成员烧瓦架梁、互敬互爱,用包容和真情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享受着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乐趣。

  三省一家亲的故事,起源于两段上个世纪的姻缘。    

  李应桃与湖南的缘分,要从三代前说起。他的太公100多年前,从湖南迁居通城天岳村,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地道的通城人。

  54年前,21岁的李应桃,经湖南平江县东塔乡的姨妈介绍,与该乡的邓柴花订婚。第二年的春天,没有彩礼、没有嫁妆,李应桃步行到东塔乡,在年方17岁的邓柴花家住了一宿,第二天,穿着一身洋花布衣的新娘便跟着自己的通城丈夫,步行嫁到通城。来回几十里的山路上,两人都没说什么话。

  “龙对龙,凤对凤。”李应桃笑着说,都是穷苦人家,那时也没讲究聘礼和嫁妆。结婚第二天,大舅子到通城来玩,挑了一担萝卜回去,算是补上聘礼。

  婚后,李应桃种田、挖草药、做篾匠……邓柴花养鸡、养猪、操持家务。男耕女织,拉扯大了自己的四女一儿。大女儿嫁到江西、二女儿小女儿嫁到本地,三女儿嫁到湖南,儿子,则娶了个江西媳妇。

  李二忠跟记者谈及自己结婚的经历时,江西妻子熊乐秋一脸的羞涩。她说,自己跟李二忠可以算得上是现在年轻人所说的一见钟情。

  冥冥中早有注定。原来,李二忠大姐夫的弟弟是熊乐秋的姐夫。1991年,李二忠到大姐家玩,偶遇去看姐姐的熊乐秋,互相看对了眼。姐夫看出两人“端倪”,经过撮合,第二年便促成了这段姻缘。

  随着新媳妇的进门,李应桃和老伴跟着儿子媳妇,搬进了一家齐心协力盖起的5间瓦房,居住条件比原来宽敞了许多。

  自此,李家成了村里唯一一家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人共同组成的家庭。两代婚姻,数十年的和睦相处,这个有着鄂湘赣三省成员的大家庭,如今已有30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B三省文化融入小家

  李应桃一家,可以说是当地三省文化融会贯通大环境中一个典型缩影。

  “来自不同的地方,习惯上还是会有差异。”就着爽口的花椒茶,都是外地媳妇的婆媳俩,讲起了习俗上的差异。

  “虽然我们的方言大家都能听懂,但音调还是有不同。”熊乐秋笑着说,刚到天岳村时,她一说话村里人就笑这个新媳妇,一听就知道她不是本地人。到现在她的乡音,也未完全改变。

  湖南妹子邓柴花喜欢吃辣,偏偏李应桃不爱吃辣。那时穷,每顿饭最多一个菜,放辣椒吧,丈夫不爱吃,不放辣椒吧,自己吃不惯。起初,为了照顾老伴的饮食习惯,邓柴花就做了辣椒酱,做菜时不放辣椒,自己将菜放辣椒酱里滚一遍后再吃。

  妻子的体贴,李应桃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体恤妻子的他,婚后也尝试着吃些辣椒,虽然开始每次都辣得呛出泪水,但终于习惯,最后邓柴花再不用吃菜蘸辣椒酱了。如今,两老胃不好,不能多吃辣椒,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体贴,尽管年轻的子女们喜欢吃辣,但为了照顾老人,每顿饭的好菜里都不会放辣椒了。

  “我们那里的茶,是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盐腌的菊花,和茶叶一起冲泡。”熊乐秋说,天岳村当地喝的是花椒茶,和娘家茶不同。婚后不久,她也随了丈夫的习惯,通城茶成了家里的主菜,但每次回娘家,她总还会带些江西茶来,当江西老乡来串门时,她就泡上两杯,一起品品家乡的味道。

  春节过后,村里的喜庆气息还在。唠着家常,熊乐秋说起了两地拜年的不同习俗。就拿通城这边来说,一般都是在大年夜晚上给晚辈们压岁钱,而在江西娘家,则讲究正月期间出去拜年时,给大人压岁钱。 “我们回去拜年,算起来还是‘赚’的。”熊乐秋说,拜年给100元压岁钱,娘家人来拜年时,则会添一点回她120元。

  喜欢品尝各地美食的人,到了李家定会大饱口福。两省的外来媳妇,加上通城本地的女儿,李家的灶上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同时出现三省的美味佳肴。

  “不是冤家难聚首。”李家人说,尽管三省的风俗有所差异,他们一家人,用包容融合差异,用理解成就幸福,四世同堂,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C子孝媳贤其乐融融

  古语有言,家和万事兴。李应桃和孩子们,用包容、理解,将和谐默然传承。

  李应桃七十大寿时,分别嫁在三个省的女儿们都回来祝寿。看着一家老小济济一堂,听着儿女子孙操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一起唱“生日歌”,老人心里暖烘烘的。

  “公公在家里有个雅号,叫‘三省总督’。”熊乐秋告诉记者,家里遇到大事,儿女们商量好之后,都会最终让李应桃来定夺,如果老人不乐意大家都不会强求。他们觉得,老人一直能够体贴儿女们的处境,家里家外老两口,从不强求儿女做些什么,因此大家对父母都很敬重。

  这么大的一家人,如何让家庭幸福和谐?李应桃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爱。李应桃笑着说:“我夫妻都是穷苦人家出生,老伴父亲去世得早,我爱护她,她爱护我,我们互相爱护。”老两口一辈子和睦恩爱,连脸都没红过。上行下效,儿女们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从小就学会了用爱来对待自己的家人。

  没读过书的老两口,教育孩子用的是朴实话语和实际行动。“每次哪家吵架,我都会劝他们学学李家。”天岳村的村支书胡兰凤告诉记者,现在,李家已成了村里和睦家庭的好榜样。

  采访过程中,李二忠不时用铲子铲起记者面前火堆里的炭火,送到母亲的卧室里。李二忠解释说:“妈妈喜欢看电视,天气冷,怕她冻着,取碳给她点个小暖炉。”

  李应桃告诉记者,儿子媳妇很孝顺,每年刚入冬,他们俩口子就会别着柴刀进山砍柴。10来天的功夫,两人便会准备好过冬用的4、5千斤柴禾,让他和老伴能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多年的操劳,让婆婆邓柴花患上了慢性的胃病,不能吃硬东西。为了让婆婆多休息,媳妇熊乐秋担负起了全部的家务。一家人一日三餐,都是熊乐秋一人操持。每天早上,她都会提前起床,架起柴灶,洗一小篓新鲜的蔬菜,烧一大壶热水,下一锅软和的面条,让公公婆婆起床后,能烤着火,舒舒服服地过早。 

  D和睦家庭点亮山村

  老两口对儿媳很满意,将她当亲女儿一样疼。 “别人家的女儿孝顺我们,我家的女儿也很孝顺公婆。”邓柴花自豪地说,自己的女儿无论是嫁到江西还是湖南,亲家们对她的女儿都很满意。

  嫁到湖南的三女儿李窦莲,丈夫家有四兄弟。公公身体不好,由四兄弟轮流照顾。总是还没轮到他们家时,李窦莲就早早将公公接到自家照顾,备受公公夸赞,妯娌们也以她为榜样。

  小女儿嫁到邻村,一直在外打工,家里留下两位老人。老人头痛脑热时,哥哥李二忠和嫂子就过去帮忙照看着。“都是一家人,有困难能帮就帮。 ”邻居出去打工,将1岁多的慧慧托付李家照看,熊乐秋待慧慧如亲生。

  李家的和睦,早已在天岳村传开。无论是村里的女儿将要嫁到外省,还是外来的新媳妇进了天岳村,总会到李家取经,向他们学习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

  村支书胡兰凤说,她也是江西来的外来媳妇,总共一百多户的天岳村里,现在有50多个江西媳妇、30多个湖南媳妇。多年来,村民们和睦相处,谁家要办事,大伙都一起出力,有时江西、湖南的亲家们也会来帮忙。

  在天岳村的山间路上,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看到一群群结伴行走在山间回娘家的 “媳妇队”,她们就像一条连结三省的情感纽带,牢牢把湘鄂赣三地联系在一起。(记者 赵骥)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美国欲在社交网站安潜伏软件
下一篇: 重情丈夫行为偏激 半路夫妻命丧火海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