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
雁南飞——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陈 新 通讯员 通 宣 通 组
5月22日,是双休日。可位于通城县锡山民营园区的永安电业公司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一边是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铜线,一边是技术工人忙碌着安装新上生产线设备——电子线。该公司是通城县打工回归人员胡华望等人2003年投资600多万元创办的企业。今年,公司又投资100万元,新上了一条电子线生产线。据介绍,该公司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永安电业公司是通城县实施“回归工程”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全县共有470人回归创业,兴办各类企业324个,总投资3.2亿元。
十载勤耕耘,今朝绿成荫。
位居鄂、湘、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南麓的通城县,总面积1129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是典型的山区县,典型的欠发达。
通城要发展,路在何方?
80年代初,一些人就跃跃欲试。石南镇花亭村一批农民率先搞“投机倒把”,将茶叶贩运到全国各地,一下子蹭出了不少“万元户”。县内农民纷纷效尤,哇,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出打工成了人心所向。
“不好了,人都跑光了,怎么办?”1993年的一天,时任石南镇党委书记的葛飞腾慌慌忙忙跑到县城,找县委领导告急求解。他反映,光柏树村二、三组,24户走了21户,60多亩田抛荒,到时任务交不上,农民要饿饭,他这党委书记可当得不踏实。
“出去打工干什么?”时任县长的熊传经笑了笑。
“还不是赚钱!”
“好嘛,赚了钱,既可交任务,还可吃泰国米!”
这期间,县里因农民负担问题沸沸扬扬,甚至闹到了京城。政府跟群众争饭吃,根子就是发展不够。县委痛定思痛,守摊子,只会越守越穷,越守矛盾越多,越守日子越不好过。
这个胆子在当时够大的。县委清楚,通城的区位不优、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流动无大市场,农业没大基地,工业没大项目。“先天不足”注定其发展之路要走一条迂回曲线。眼下,人走田荒,任务收不拢,政府风险虽大,但把农民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大空间,好戏在后头。
县委这一表态,农民吃了“定心丸”。一时间,城乡风行云动,形成南下热潮。有的村组除老人、儿童外,几乎倾巢而出。四庄乡仅1064人的五花村,在外打工经商者达380人。至1993年,全县已增加到10万人,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
打工热潮,使这块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及时的滋养。每年近7亿的资金涌进通城,全县年人平打工收入1555.5元。从石南镇农民贩茶叶热,到90年代初“十万大军”南下,到90年代末随着玉立、福人、云母公司的雄起、一大批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际市场,通城人走出去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
历经“三次浪潮”冲击、洗礼,会“游泳”的渐渐浮出水面。几年间,在外打工的通城籍人员中,便冒出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呢。
大坪乡16岁的青年吴碧星,1991年只身到东莞虎门一家服饰公司当杂工,开始每天只有3元钱,吃都吃不饱。但他勤奋好学,踏实苦干,从杂工干到公司老板,2003年他开办的红蚂蚁服饰公司销售额达到2500多万元,产品被评为北京消费者信得过的十大商标之一,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代理商。类似这样“从奴隶到将军”的通城籍“大腕”可谓数不胜数。
人挪死,树挪活。几乎所有人都说,如果不是当初县委县政府埋下了这一“伏笔”,现在这“回归”文章就不大好作了。(《咸宁日报》 2005年5月27日1版)
故土情——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陈 新 通讯员 通 宣 通 组
从故土起飞的群雏,在搏击风雨中羽翼渐丰。通城县委县政府密切关注着在外打工者的行踪。从90年代以来,县里组织了专班人共连续拍了20多部电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放,让家乡人看到了在外打工者的风采和业绩。同时又把家乡的变化拍成光碟,送到在外打工者们手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故土的牵挂。
2001年6月,一个月圆之夜。时任县委书记的余泗林与分管工业的县政府负责人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他们27日去深圳,3天后邀了几位通城老乡开了一个意义不寻常的恳谈会,畅谈故土的变化,请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31日,他们又奔赴广州燕林大厦召开了40多人的老乡联谊会。余泗林与通城老乡共话桑梓,交流情谊。异乡客见父母官来了,备感亲切,热情有加。
2002年9月,时任县长的周亨华带着县里有关领导和乡镇的一把手,带上家乡的水(七里山矿泉水)、茶叶和黑罐子酒来到广州,这次联谊会来了200多人。他乡遇故人,周亨华即席上台一讲就是46分钟,浓烈的故乡情被点燃了。席间筹觥交错,家乡人被家乡酒醉倒在家门外。受此感染,精诚木业、永安电业等3家当即就签订了回乡创业协议。
2003年9月28日,是个星期天。虎门龙泉国际大酒店被32桌通城口音的人热闹得不可开交。这次,县四大家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都出席了招商联谊活动,有的提前一个礼拜就在四处联络。广深地区通城籍有头有脸的老板几乎都到齐了,还请来了20多位港台客商。他们每人得到了饱载故乡情谊的4瓶通城黑罐子酒、半斤茶叶、一张VCD碟和一本招商指南。联谊会上,有近10家老板当即签了约。
悄悄地,政府的意愿变成了外出打工、事业有成者的内在要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自己发了财,不能忘通城。”散落在游子心中的家乡情迅速感染和凝聚。紧接着,北京、上海、浙江、武汉乃至全国各地都自发地组成了“通城打工者联谊会”。
2004年,他们这种招商联谊活动更是频繁紧密。只是现在不用县政府花一分钱了。
永安电业公司经理陈水平对记者介绍,他的表弟吴三刚在东莞办大公司,他原是县领导的小车司机,一到深圳就去找表弟,总要说起儿时在一起游玩的情形。他对表弟说:“树长千年,落叶归根,到家乡办一个厂吧?为父老乡亲帮点忙,为家乡的建设出把力!”几次恳求,吴三刚动心了,2003年6月他毅然回乡开办了一个分公司,由陈水平代管。这不,小车司机就坐在老板椅上了。
这些年,通城籍在外打工人员,都能感受到乡情的脉搏。端午节、中秋节,他们都能收到县委、县政府的慰问信和精美的贺卡,贺卡封面上一轮圆圆的月亮,总是勾起游子们浓郁的思乡情。回乡过年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都要请他们吃一顿团圆饭,新年还要上门拜年,正月出行又到车站欢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谈着回归企业,接受采访的县领导和工作人员无不众口一词。
的确,在铁柱港工业区和锡山工业园回归落户的企业,家家都是乡情、亲情、友情的结晶,家家都有一部生动的创业传奇。(《咸宁日报》 2005年5月28日1版)
凤还巢——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陈 新 通讯员 通 宣 通 组
县委书记陈树林说:“要爆发,先积累。蓝眼睛、高鼻子的人来不了,我们只能靠自家的人,因为,这里面有一种‘亲情优势’!”县委提出以项目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以“回归工程”促进招商引资,因此,“回归工程”就成了通城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中轴和原点。
几乎所有的企业老板都众口一词的说,县委陈书记、县长李逸章一天到晚都在企业跑,大到资金、土地、小到用电用水都亲自过问处理解决。
今年3月8日,三和木业公司总经理葛跃斌过生日喝多了点,醒来后发现手机里有5个未接电话,一看是县委书记陈树林打来的,他把电话一接通,“祝你生日快乐!”对面传来陈书记热情的招呼。“我生日连老婆都不大记得,你乍记得?”葛跃斌感动极了。原来去年一次在在餐桌上与陈树林聊起过自己的生日,这不,陈树林就把它记在心底了。
而葛跃斌之所以回乡创业也是缘于这“电话情思”。去年正月初八,玉立公司召开销售人员大会,陈树林在会上报出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要大家在通城不管大凡小事尽管找他。葛跃斌是玉立公司在山东的销售代理商,储存时拨了这个号码,不想会后陈树林马上打了过来,觉得在外搞不如在家里搞,当即敲定在铁柱港工业园区开办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随后一个多月就开工了,当年实现产值2500万元。
记者问葛跃斌他的公司为何取名“三和”,他说:“天时、地利、人和呗。”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要素占60%!”平安公司总经理潘协保在商海摸爬滚打几十年,亲历了通城投资环境的变化。他原来的新宇公司开基时遇到不少头疼事。砍树,林业的来了;打围干墙,路政的来了。干吗?罚款,弄得他心灰意冷。云母是“两头在外”的企业,2002年,他打算与东莞一家公司合资新上一条生产线,当时把1万元的环境评估费都交了,这时副县长葛飞腾闻讯赶去了:“老潘,回去搞吧,在家千日好,月是故乡明啊,县委县政府一定为你撑腰!”果然,他回来后,潘协保仅用一张材料纸的报告、花一天的时间,所有手续全部办妥,县政府给他一次性配送土地40亩,潘过意不去,找县委书记陈树林要退给政府20亩的补偿资金,陈树林说:“不,你先拿去发展生产。”潘协保连连感叹:通城的环境是真正的好了!
县长李逸章认为,市场不相信眼泪,却相信真诚。全县一个调子抓招商、一门心思想发展。县委县政府拿出了筑巢引归的真招:所有回归企业实行一卡收费、一个窗口服务,全县两年来仅配送土地的资金超过了1千万元,全县用这种统一优惠的政策,建立铁柱港、锡山、马港等三个工业园区,为回归创业者搭建最宽松的平台。正因此,从1993年雁南飞到2003年凤还巢,全县共有回归创业人员1100人,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12人,500——1000万元的26人,投资总额2.7亿元,年新增产值10亿元,利税9000万元。
筑巢引归,丰沃的是故乡土,实惠的是通城人:放水养鱼,看似丢了局部,却保全了整体,虽然舍了现在,却着眼长远。
要吃蛋,先养鸡;只准吃蛋,不能吃鸡;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不让企业在起步阶段受损,是这届县委县政府铁定的共识。(《咸宁日报》2005年5月30日1版)
起宏图——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陈 新 通讯员 通 宣 通 组
民间资本的壮大,使通城的城区面貌日新月异。这些年,一到春节前后,县城街上各式高档轿车川流不息,象开博览会。
过去挤窄的街道正在渐渐远离、淡出人们的记忆。走进城区,铁柱港工业园区气势非凡,正在施工建设的玉立砂布城、玉立花园已初具雏形,高耸入云的玉立大酒店仿佛这座山城举起的一个惊叹号。以银山大道为中轴的新城区框架已经拉开,拦水坝建设、锡山风景区开发等八个重点项目紧锣密鼓。五年间,通城城区扩大了6.3平方公里。
十年打工潮,直接收入40多亿元,是这期间财政收入的8倍;五年回归路,吸引投资3.34亿元?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和技改项目54个。
玉立砂布、福人药业、涂附磨具、铜材产业四柱擎天,年总产值1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一大批在外经销商纷纷打道回府,以图故土再起。
锡山工业园区的24家企业,全是“回归”牌。总投资达8640万元,产值2.4亿元,税金2972万元。
2004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亿元,其中农民存款占三分之二,打工收入存款占金融存款总额的80%。五年来,全县农村和城镇私人建房3万余栋,投资1.7亿元以上,农村楼房率达到50%,有的地方高达70%。
有8万余农民“洗脚上街”、“换脑进城”。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1%。
“回归工程”吸引和带动了大量民间资金向生产领域聚集,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纱之秀”绣品公司、强人乳业公司、马港中天云母公司等一批回归企业正在崛起。
过去从种养业跳出去的打工者,现在又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回归”种养业,目前全县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达2000余户,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产值2500多万元。
舔犊情深,反哺意切。回归企业“纱之秀”绣品公司上马时,大到资金厂房,小到用电用水都是县、乡政府为其协调解决。公司总经理杨金甫说:“我只有拼命生产,争取今年扩大创汇100万元,税金50万元,报答政府!”
工业蓄势待发,农业后劲强盛,城建脱胎换骨,县域经济内质深蕴、发展潜流汹涌,今日的通城已形成强弩之势。
“回归工程”留给了人们深刻启示。它的成功在于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在于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于精诚团结,步调一致。正如县委书记陈树林所说,通城现在做到了三个“不扯皮”:县“四大家”领导不扯皮,县直部门相互不扯皮,干部群众不扯皮,全县一条心,同奔发展路。(《咸宁日报》 2005年5月31日1版)
特色效应——通城四大支柱产业解读
本报记者 张小桥 刘文景 陈 新 通讯员 通宣 通组
中拉、小拉、微拉……几道工序后,比筷子还粗的铜条,竟变成直径仅0.05毫米的铜线,比头发丝还细!
5月28日,在通宝铜材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铜材深加工的精彩场景。自今年4月底试产成功后,这家投资5000万元的企业迅速迎来经营旺季,首批产品20吨漆包线已销往上海。在它的附近,还有5家铜材加工企业,总投资2.4亿元,三年后产值可达16亿元。
铜材加工和涂附磨具、中药制药、云母制品一道,形成通城的四大支柱产业。它们都是亿元产业群。
一个既没有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又没有国家投资大项目的山区县,却成长出令人瞩目的大产业。在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今天,通城县培植支柱产业的作法令人关注。
四大支柱产业都是特色产业,在全市全省拥有独一无二的产品和品牌,在国内外拥有骄人的市场份额
玉立公司是通城县涂附磨具产业的核心企业,综合实力连续八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生产的砂布、砂纸、砂带产品占据全国76%的市场,还出口到亚、欧、非、北美的20多个国家。继2001年在越南创办分公司后,目前又在隽水工业园投资1.4亿元新上纺织厂和砂带生产线项目。新项目投产后,公司总产值可达8亿元,跨入世界三强行列。该公司去年上交税收1880万元,今年将达到2500万元。
该县以平安电工、中天云母、新宇云母公司为主体的云母制品加工业,是全国同行业第二大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基地。生产云母纸、云母板、云母带等5大系列70多种型号的产品,年产云母制品突破1万吨,其中出口3000吨。这个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迅猛,近三年产值、税收、出口额年年翻番。
地处石南一隅的福人药业公司,撑起了通城中药制药业的一片天。近几年,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福通药卫、福人彩印、福人金身、福人堂医药等子公司,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主导产品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被评为全国妇科用药“十佳”品牌、“湖北省精品名牌”,“福人”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
铜材加工是通城的新兴产业,包括通宝铜材、旭华电子、永安电业等5家企业,主要生产用于电脑、汽车和通讯业的各种电线电缆。这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我国中部地区有一些铜矿资源,但铜产品深加工企业却很少。
民营化是特色产业的重要特征,加快民营化进程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城县的陶瓷、建材、机械制造等工业曾经小有名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停产。
沉舟侧畔千帆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玉立、福人、平安电工等企业迅速崛起。起初,它们有的是街道作坊,有的是乡办村办企业,更多的是“满天繁星”的民营企业。它们在市场需求中诞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
1999年,通城县在全市率先拉开县域经济民营化序幕。到2003年底,全县14家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其中有13家破产拍卖。县委县政府鼓励民营企业收购破产国企,让有效资产向优势产业集中。几年间,在“国企的土地上”,催生出800多家民营企业。这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0年,云奇云母公司以优惠的价格收购原县轴承厂,仅用三个月便新上云母纸、云母带两条生产线,组建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把主要生产基地从30公里外的云溪山沟移到县城。公司一厂变三厂,销售额和税收由1999年的670万元、39万元,猛增至2004年的6164万元、358万元,5年增长近10倍。
几年间,福人药业公司收购县彩釉砖厂后,新上包装生产线、制瓶生产线和软胶囊生产线,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玉立公司优先购得县石材厂、邮电标杆厂的资产,为创建现代化涂附磨具城提供了便利。大川电子、丰普磨具等公司购得原湖北发电机厂部分厂区后,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四大支柱产业里的重要企业。可以说,通城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进程,也是这些特色产业迅速崛起的过程。
设施完善、政策配套的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也成为特色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
一位资深企业家说,企业成功40%靠自身努力,60%取决于社会环境。此言道出经济环境的重要性。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的工业园区无疑会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小气候,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早在1993年,通城县隽水工业园便在一片怀疑的目光中开工了,征地拆迁,五通一平,这在当时许多人难以认同。2003年,通城县委县政府又大胆出台土地配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等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着力打造园区投资环境。
土地配送可谓是一项颇具吸引力的政策,也是难能可贵的举措。通城是一个财政小县,地方可用财力有限。县委县政府至今仍然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办公楼里办公,却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数百万元,购买土地送给投资规模逾500万元的企业和项目。
平安电工是最早享受这项优惠政策的企业之一。2003年,公司投资1800万元再上三条生产线,需征地40亩扩建生产基地。县领导承诺配送土地。没过几天,县园区办便把土地征用手续送到总经理潘协保手里。过去,须经镇村组、省市县层层审批,费时费力费钱的土地问题,如今没花一分线便解决了,为此潘协保感慨不已。平安电工的新生产线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两年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购买土地300多亩,配送给20多个企业和项目。四大特色产业的扩建和新建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总投资达4.35亿元,产业链不断拉长,产业群不断聚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两年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1家增至37家,四大特色产业产值由5亿元增至9.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由69%增至85%。
领导服务企业,社会崇尚经营。县委县政府以后天努力克服先天不足,为特色产业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资源匮乏,交通闭塞,远离大城市,通城县发展工业的条件可谓先天不足。办企业难,办出有特色的企业更难。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服务企业、扶持企业上,做得更为努力,更为真诚。
玉立公司是通城最大规模的企业。在它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先后多次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扯皮”,甚至闹得不可开交。为依法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县委书记、县长轮流到公司挂点。公司表彰销售人员,县四大家领导每年都要为他们颁奖。董事长黎珊玉动情地说:“没有县领导的倾力支持,玉立很难有今天的辉煌!
“回归工程”是通城招商引资的亮点,近两年全县有600多名在外打工人员携资回乡创业。这也得益于县领导的真诚服务。每年春节期间,是县领导最忙碌的时期。年前请打工代表吃年饭,年后给他们拜年,还要给没回来的寄贺卡、打电话。这只是县领导“十个一”活动中的两项。平时,常年派出工作组赴沿海地区了解打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的家人解决实际困难。书记陈树林、县长李逸章的手机号码,被天南海北的通城藉打工人员熟记在心。
陈树林可谓是企业家们的老朋友。他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到工业园去转悠,了解投产企业的效益情况,帮助在建项目排忧解难。去年年底,新宇云母公司无端被几名联防人员检查,老板一气之下第二天乘飞机去了深圳。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没多久,陈树林也带着鲜花赶到深圳,向他赔礼道歉,使他更加坚定了在通城投资创业的信心。
在通城,办企业最受欢迎,企业家最受尊重。县委县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企业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众多的企业家中,有6人享受副县级待遇,17人享受科局级待遇,41人当选省市县政协委员,27人当选省市县人大代表。
“工业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特色就有竞争力,特色就是生产力,”谈及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时,陈树林肯定地说。“我们要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手段,加大扶持力度,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让通城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更好,更具特色。”
编辑:yourui
上一篇:
重点乡镇巡礼
下一篇:
激情夏日 名车荟萃——首届中国·咸宁汽车贸易博览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