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重点乡镇巡礼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08-16 09:08:00

专题报道一——再创发展佳绩  共谋和谐稳定

——来自嘉鱼县牌洲湾镇的报道

编辑小语:
  早在1999年,牌洲湾镇、石南镇、车埠镇等19个沿江、沿路和沿边乡镇,就被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乡镇,重点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
  市委市政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重点乡镇的试点工作,带动、示范、辐射我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客观地说,全市19个重点乡镇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色。他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时间已有7个年头了,那么,全市19个重点乡镇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究竟开展得怎么样,进展如何?本报特别推出《重点乡镇巡礼》专栏,分别展示19个重点乡镇的新变化、新风貌,以飨读者。

  光荫似箭,又一个播种绿色和希望的六月过去了。令人可喜的是,嘉鱼县牌洲湾镇仅夏收一项就实现了农村人均增收191元,为今年人均年纯收入突破3500元开了一个好局。
  上半年,招商引资继续是牌洲湾镇工业经济大发展的重头戏。他们通过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式,已完成新上项目四个,即:仙宝公司的增资扩锭项目、富莱德新材料项目、盐酸氢铵医药项目、嘉裕公司二级菜油生产项目。以上项目到位资金达1450万元。目前,该镇尚有3个项目正在洽谈中,签订意向性合同2份,意向性投资1200万元。
  创造软环境,抓好硬服务是促进招商引资进程的基础。上半年,该镇做到了“三个确保”,一是不论是哪方“财神”来牌洲考察,政府主要领导一律全程陪同,确保其全方位了解牌洲湾的人文环境;二是外商的生产场所和居住场所,职能部门必须确保其安全舒适;三是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外商的货物进出自由。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督办下,涉企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了承诺服务机制。项目确立之后,一切手续均由经发办负责办理,按时按要求到位。同时,水、电、路等职能部门必须同步入户,无条件送服务上门。
  牌洲湾镇继续高举“兴农富民”旗帜,认真落实“两补”政策和土地二轮延包政策,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致力于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致力于确保农民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得到实惠。今年小麦面积21000亩,油菜面积15180亩,实现小麦总产量3322吨,油菜总产量1437吨,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农村人均增收191元。
  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矛盾和纠纷的焦点。上半年,他们在“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前提下,花大力气,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在此期间,共调整农村土地纠纷1548起,调整土地6000多亩,签订延包合同9140份,签订流转合同8份。目前延包工作已全面结束,农村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和谐发展阶段。
  上半年,他们在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上做了三件事,一是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派了18名种养大户到省农科院学习培训一个星期。二是继续发挥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大蓬车”队进村放映农作物和畜牧类的种养技术,还争取到了县委“三下乡”工作队送科技资料、书籍和光碟到花口村。三是镇党委成员创办了科技示范片,镇干部都有科技示范户,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整体进程。
  今春,镇政府为确保农田排灌自如,利用农闲组织万名劳力对百里长渠牌洲湾段进行了全面清淤。投资20万元对21处大小泵站进行了全面检修。借用县开发办的力量,对刘家堤灌区8000亩低产田进行改造,总投资达315万元。
  市场经济必须派生出市场农业,只有适应市场,才能确保农民的产品有销路有效益。今年初,镇政府牵头,从14个村中聘请了126名农民经纪人在17省26个村开了“窗口”,主推牌洲湾的农副产品。
  上半年,牌洲湾镇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城管队组织了三次突击检查;镇政府已与环卫所签订了镇区24小时保洁合同,与临街居民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与麻木、边轮车等机动车辆车主签订了乱停乱放处罚责任书,城镇管理步入文字化、规范化轨道。
  他们一方面将水厂建设推向社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由投资者自负盈亏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另一方面将水厂收费实行听证会制度;让用户与企业直接见面,收费价格形成了共识,确保了双方利益。
  镇政府制定了通村道路建设整体方案,到目前全镇己完成村级道路水泥、沥青硬化68公里,占总任务的60.17%。
  上半年,全镇治安环境得到改善,共破获刑事案件15起,刑拘29人,查处治安案件16起,打击处理65人。村治保、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22起。“法轮功”练习者的监控工作也有成效,未出现上访事件,确保了社会稳定。         (牌轩)

(《咸宁日报》2005年7月4日第二版)

 

专题报道二——推进提速发展 实现统筹发展

——来自通城县北港镇的报道

  今年以来,通城县北港镇坚持实施“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农业稳镇”的战略,全面推进“小康北港”建设。
  调整结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该镇积极引导农民更新传统种植观念,继续压缩中稻种植面积,扩大早稻面积,落实优质稻品种。以庄前杨柳畈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以石人、雁门水库为基地,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大户达到50户;落实了庄前、枫树秋播生产基地育亩面积300亩,提前留足秋播育苗苗床。
  该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村有当家工程,组有蓄水工程,户有水利任务”的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全镇50口水塘、6处水堰、57.2公里渠道进行了维修、清淤,投资2.8万元对有安全隐患的雁门水库进行了整险,使之达到安全度汛目标。同时,按照“双线三级”和“十有一无”的标准,对镇内4个小一、二型水库完善了防汛工程,通过了县组织的检查验收。
  该镇还强化农业服务观念,落实统防统治示范片面积1000亩,免耕直播面积500亩,落实订单农业2600亩。动物防治工作按照责任到人、包保到户的工作机制,完成了春防工作,防疫密度达98%。
  全民招商,工业经济来势较好
  镇党委、政府团结一心,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全员上阵、全方位招商。一是加强领导。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安排一名副书记具体负责招商引资工作。二是成立工作专班。党委、政府成立了3个9人组成的招商引资专班,与其他工作脱钩,专抓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落实经费。镇政府筹集招商经费2万元,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明确任务。招商专班全年招商任务按县下达指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五是强化责任。对完成招商任务的实行奖励,同时同干部晋级、晋职、调整挂钩。
  今年全年招商引资任务1400万元,其中500万元的新上项目一个。目前已有4个项目开工建设:咸宁新力织造厂,老厂已于3月份投产,现有员工300多人,新厂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进入室内装修阶段,8月份可投入生产;对景滔管业进行了重组,正在进行规模生产;电子电线厂正在建设中;石材加工和石粉颗粒生产线两个在谈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构筑平台,集镇建设进一步提升
  集镇建设一直是北港镇工作的重心。作为一个中心镇、重点镇,该镇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走引农进镇,以农兴镇、以农活镇的道路。改变现有集镇条状结构为块状结构,实施小城镇大战略,使集镇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构筑集镇发展平台。以庄前大道为中心规划和建设新集镇,加大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上半年引进农民进镇建房户20户。二是启动集镇建设四大工程,即完成了北港综合市场的规划和征地工作,目前正对外招商;北港桥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50万元的北港中学改(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法庭、司法所、计生办办公和服务楼已落实征地工作。
  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党委政府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三个文明一起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以创计生先进乡镇为目标,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计生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势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扎实开展“宣传服务”、“婚育新风进万家”和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活动及性别比整治工作。
  以落实社会综治领导责任制为主,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该镇层层落实综治目标责任制,实行综治一票否决,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调整和充实了镇、村(社区)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治调会(治保会)。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力求大问题不出镇,小问题不出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了以压力容器、矿山、矿点开采专项整治。上半年,全镇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该镇还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以水稻科学施肥,科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完善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提高电视传输质量。利用项目资金改造中学教学楼,扩大校园范围,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认真做好民政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联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徐晓冬)

(《咸宁日报》2005年7月21日第二版)

 

编辑:lijie

上一篇: 向通城学什么
下一篇: 通城“回归工程”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