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通城学什么
本报评论员
在全市县域经济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上,大家在参观通城一批“亮点工程”,听取通城经验介绍后,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学习通城经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城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很宝贵,也很丰富。学习通城经验,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我们要学习通城县干群一条心、共同谋发展的大局观念。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需要和谐一致的创业氛围。通城县“四大家”领导不扯皮,县直部门相互不扯皮,干部群众不扯皮,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干群一心、和衷共济的发展局面,也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
我们要学习通城县吃得眼前亏,谋长远发展的超前意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城推行土地配送、税收减免、全程服务等措施,吸引客商到通城投资创业。从眼前看,这些措施都是在做“亏本生意”,不划算;可从长远考虑,都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总是患得患失,生怕吃亏,错过许多发展机遇。时间不饶人,机遇不等人。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时代,各地都应采取灵活的决策,变被动为主动,为招商引资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要学习通城县从县情出发,走特色之路的务实精神。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通城没有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但从10万打工大军的县情出发,着力推进“回归工程”,强人乳业、海丰纸业等一大批特色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应该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只有因势利导,利用和发挥好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站稳脚跟。
我们要学习通城县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有效举措。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可以说,没有工业的快速增长,就没有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和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通城县一直致力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工业在全县GDP总量占比和财税贡献率不断提高。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也应该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力争县域经济有一个快的发展和质的提高。
当今时代,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逼人态势。故步自封、因循保守不可取,不切实际的照搬照抄他人经验也不可取。我们学习通城经验,就是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咸宁日报》 2005年6月3日1版)
编辑:you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