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服务经济发展纪实
专利申请是衡量一个地方科技工作的标尺,刚刚过去的2006年,咸宁的专利申请迅猛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231件,同比增长273%,这一惊人的跨越被业内人士誉为“咸宁现象”。副省长郭生练就此作出批示,认为“咸宁现象”值得研究,咸宁经验值得推广。
科技基础差、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咸宁,科技工作如何异军突起?人们不禁要探寻其中的原由。
冲过激流好扬帆
“我们今天能安心做事,关键是我们改革抓得早,包袱卸得早。”市科技局局长鲍晓峰如是说。
2003年,当鲍晓峰就任市科技局局长的时候,科技局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科技局下属的新技术研究所、科技物资站、科达宾馆等四家单位,因体制原因,经营难以为继,工资没有着落,成为全局的包袱。
出路在哪里?科技局党组成员研究后,一致认为: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借鉴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市科技局采取“两个买断”的方法,通过拍卖盘活、产权置换等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集资金80余万元,为干部职工补足养老保险金,发放安置费,解除了这四家单位职工的劳动关系。
轻装上阵的科技局,开始了谋划下一步:抓建设。市科技局原来与市科协、质监局挤在一栋旧楼办公,这栋建于70年代的办公楼外表陈旧,内部阴暗潮湿,办公设施残缺不全。
要改善办公条件,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市科技局党组一盘家底,虽不富裕,但也有运作的空间。局里研究决定将原来的办公楼有偿出让,全局搬到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好的科达宾馆,将其中一部分改造成办公楼。
随后,通过建筑商带资、机关筹资、干部集资,该局筹集资金30余万元,并争取省科技厅科技平台建设专款10多万元,对宾馆内外进行了重新改造。
“当年不豪华,十年不落后。”鲍晓峰以此作为改善局机关办公条件的总体原则。按照这一设想,每个办公室一个公文柜、一套新桌椅、一台空调、一部电脑,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为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从2003年开始,该局先后调进7名学历本科以上、年龄35岁上下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同时积极鼓励干部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机关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可喜变化。
抢抓机遇强实力
有人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面对机遇关键是要快反应,早动手。
咸宁的科技基础薄弱,要想迅速发展,非得抓住一切机会。
2004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启动湖北省第二批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市、区)规划工作。能评上科技创新示范县,不仅能得到资金资助,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许多地方都盯着这个机会。
会议期间,省长罗清泉到会讲话,他对通城的“回归工程”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副省长辜胜阻也对通城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表扬。
听到这里,鲍晓峰的眼前一亮,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他当即向市领导请示,建议借这次会议的契机,把通城作为科技创新示范县向上申报。
果然,2005年,通城顺利地成为全省第二批科技创新试点县(市、区),在全省76个县市区中,一共只有20个试点名额。
“科技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使更多的科技计划落户到咸宁。”鲍晓峰认为,科技工作也有商机,如同“田忌赛马”,讲求博弈对策,就是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扬长避短,制造“错位”优势。
按这一思路,市科技局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先后将赤壁、通山、崇阳、嘉鱼列为科技平台建设试点县市。2006年,咸安区入选科技部年度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成为湖北省仅有的五个试点之一。
有了资金与政策的扶持,我市科技工作渐入佳境: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赤壁、通山、崇阳消除了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空白。
改进服务促发展
科技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一个摆在基层科技部门面前的课题。
有人戏言,科技在中央是第一生产力,在省里是第二生产力,到了县市就是第三生产力。
基层科技工作决不是无所作为,关键是如何作为。市科技局决定从改进服务入手,让更多的企业、单位了解到科技的重要,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云母纸与云母带,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谁能想到,一吨售价3000元至5000元的云母纸,深加工制成云母带后,售价竟然达到8万元,较前者翻了20倍,利润空间之大令人咂舌。通城县湖北平安电工公司把这一切变成现实的背后,靠的是科技的魔力。
多年来,通城县云母企业大多以生产云母纸等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2004年至2006年,我市科技部门多次争取上级支持,邀请专家去平安电工公司等企业考察指导,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并先后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争取经费200余万元扶持,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如今,平安电工公司确定以超长无缝云母带等产品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并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
我市是苎麻之乡,可加工苎麻劳动强度大,许多农民望而却步。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科技局积极支持相关部门进行科技攻关。对此,市农机研究所所长饶振良深有感触:“苎麻三脱机没有科技局的帮助,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饶振良介绍,2004年生产3台三脱机,得到科技部门无偿资助1万元,作为科技攻关费用,后来申报3项国家专利,又资助2400多元。如今,为了推广应用这一科技成果,科技部门通过立项,销售一台给予300元的补助,其中150元用于弥补科研经费不足,另外150元降价让利给农民。
过去,个人和企业申报专利要交钱给科技部门,如今是科技部门贴钱资助报专利。如此大的差异,背后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鲍晓峰说,如果只盯着企业那点申报费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科技部门自然会分享到企业成长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到全市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实施状况调查,现场宣传专利知识,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市申请专利231件,比去年同期62件增加169件,增长2.73倍;与省局下达任务相比,完成率为184.8%,居全省第一位。
从2003年到2006年,我市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立项152个,争取无偿科技经费1700多万元。有业内人士曾做过测算,科技投入产出比为1:30,这笔无偿科技投入至少可以产生5.1亿元的产值。
面对取得的成绩,鲍晓峰十分平静,他说,科技就好比一颗神奇的种子,如果得到精心料理,会长成参天大树。为这些神奇的种子培土浇水,是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课题,需要不停地探索与工作。(记者 郑福汉 汪蕾 通讯员 廖焰山)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上半年,我市“招”来65亿元外资
下一篇:
我市2006年科技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