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我市2006年科技工作综述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7-01-13 09:01:0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我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56%,为全市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2006年,我市科技工作以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1项科研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4项;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31件,同比增长273%;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等部门授予我市“全省科技活动周先进单位”、“全省星火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等称号。
  科技项目: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项目建设是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2006年,我市把科技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排队、优中选优,依托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5项,获准立项44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咸安区《高支苎麻种植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项;争取上级无偿援助科技经费545.5万元,是我市科技三项费的7.47倍,是年初计划的140%。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培植和壮大了一批支柱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云母制品是通城县的一个支柱产业。市科技局在科技项目申报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转变,帮助企业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了以超长无缝云母带、506-D云母纸等产品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先后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争取经费200余万元,加速了我国云母绝缘材料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经有关部门检测和客户试用,达到国际标准。目前,平安电工、中天云母两个企业都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
  科技示范: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色农业是我市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的发展战略。2006年,我市依托区域特色农业优势,以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注重技术创新,突出成果转化,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农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星火计划项目,解决了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农民转移就业和科技致富能力,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承担、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4项和一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投入科技经费150余万元;全年共培训农民工22146人,实现就业20846人,就业率达到94%。通过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102个,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0项。
  鄂南果树研究所是市科技局重点支持建设的星火富民示范基地,主要任务是推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便于理解和接受的增收致富技术,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一年来,全市6个县市区建设果树、高山蔬菜、水稻制种和循环农业等示范基地8个。通过“科研单位+服务中心+基地+农户”模式,以专家教授与本所研究人员相结合,实行村头办班、地头授课,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全年推广示范应用新技术18项、新品种60多个、新型种养模式10多套,辐射专业大户260多户,带动近5万农民共同致富。
  科技服务: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科技服务能力,市委、市政府2006年批准成立了咸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是连接科技与企业的桥梁,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学习新经验、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组织有关人员利用省厅开会等机会,对我省部分市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省主管部门的“六有”标准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有市场化运行机制、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平的特色服务项目、有一批固定的服务企业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起步,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指导玉立公司、福人公司等企业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帮助京汇药业公司、波赛恩真空电子公司等企业申报科技项目7个,获准立项7个,争取科技经费150余万元。
  科技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市顺利开发了钢化玻璃器皿、检波器磁钢、新型云母制品、石英晶体谐振器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了以新材料、新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环保节能等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田野集团)。2006年前3个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3.8%;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15.4%。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市科技局服务经济发展纪实
下一篇: 赤壁市经济工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