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咸宁国家级传统村落②】咸安刘家桥村“刘”下老“家”的味道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世栋 特约记者 李星 通讯员 叶旋 王莹
古居中透出历史的厚重
6月26日,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山青水秀。
记者来到刘家桥村下新屋古民居,只见高大的石门石墩光可鉴人,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介绍说:“这些石门石墩,当初落成时都是用银子擦亮的。”81岁的户主刘柳青热情地介绍说:“这老房子有100多年的历史。”
堂屋一进三重,阳光从天井照射进来,满堂生辉。黑色梁柱,庄严伟岸;雕花窗棂,精巧耐看;不老惟椿,堂上牌匾。虽经岁月打磨,依稀可辨昔日的繁华荣耀。堂屋的立柱上贴着一副新写的红纸对联:祖堂开俗席酒淡情浓,嘉客贺新婚心诚贶厚,颜体字写得厚重灵秀。在这庄严古朴的祖堂举办一场热闹的婚礼,古老与现代,庄严与厚重,祝福与希冀,自豪与幸福,就尽在其中了。
紧挨祖堂的一处大门上,题有“父子明经”的牌匾。刘家桥村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有“墨庄世第”之称。祖人刘如鹤,号阴皋。有句家训:“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他非常重视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厂建起后,便建了皋鹤学校,供子孙熟读贤书。据初步统计,刘家桥几十户人家,民国前有举人2人,贡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清咸丰年间,贡生刘炳元和庠生刘毓华,父子俩熟读经典,知书达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经》扁额。
与下新屋古民居百步之遥,就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彭城世家古民居了。门楣上刻有“彭城世家”四个魏碑大字,古朴大气。进门也是祖堂,一进三重,石墩木柱,雕梁画栋,地上是三合土,后面是戏台,两边是连绵的古民居,炊烟袅袅,白云悠悠,阳光照墙,恍若隔世。
在刘家桥,阳光下的古民居,照亮了周围的群山。
保护中刻出文化的印迹
刘家桥村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小桥流水,古树参天,山青水秀,古朴典雅,堪称江南第一村。
现在,刘家桥刘氏皇族近9000人聚族而居,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庞大的大汉皇族群体,又号称大汉皇族第一村,楚天民俗第一村。
近年来,随着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刘家桥村被授予“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旅游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称号。
“早在2005年,桂花镇就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对刘家桥传统村落做出保护与发展规划。”桂花镇党委委员李维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省文物局就拨款230万元,对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复,第一批修复下新屋古民居、彭城世家古民居和刘家古廊桥。由于资金不够,去年下半年,省文物局又追加了100万元。今年7月底到8月初,将启动第二批古民居的抢救性修复,涉及上新屋古民居和彭城世家古民居,正在进行招投标。
在下新屋古民居,记者看到天井两边都摆放着用于消防的大水缸,墙上挂着灭火器,张贴着用电安全和防火公告。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说,一个古民居每年有几万元的安全投入,村里自配一名文物保管员,每天巡查古民居。镇文化站每周下来巡查一次,区文体局每月下来巡查一次,确保文物安全。
在彭城世家古民居,记者看到修复后的柱子、横梁露出很新的木纹。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说,柱子、横梁都是按照原有制式维修,还要刷生桐油防虫,刷防古油漆作旧,做到修旧如旧。古民居更换的小布瓦、青砖,也都是从周围乡镇拆掉的老房子收购来的。
刘家古廊桥两边拱形门也更换了新的石门,两边石板凳也更换了两块新条石。
开发中端出老家的味道
刘家桥村名来源于一座古廊桥——刘家桥,桥村同名,是刘家桥村标志性古建筑。而刘家桥旁的农家乐,美景美味吸引游客频来,更是刘家桥村在保护中开发的生动例证,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距华中重镇武汉90余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公里,距温泉城区16公里,属华彬金桂湖低碳示范区内。早在2003年,刘家桥便列入咸安区旅游发展规划,疏浚了河道,沿刘家桥建起了8家农家乐,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左右。其中一家农家乐,就是利用下厂古民居三顾堂改造而成。
6月26日,正在秀嫂饭庄农家乐就餐的武汉游客李女士说,她每次前往九宫山避暑,上山下山都会停留刘家桥吃顿农家饭,至今已来10多次。这里的菜是地道的农家菜,味道好,最好吃的是红烧肉。
农家乐还带动了刘家桥土特产和时鲜果蔬的买卖。刘家桥村民万女士就在农家乐旁开了一个土特产铺子,专卖干竹笋、干豆角、干豆渣、干萝卜丝和桂花蜜、桂花酒。她说,很多游客在这吃顿农家饭后,就捎带点土特产回去,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卖200多元钱。
桂花镇党委委员李维介绍,当前,正在对刘家桥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打造“大汉皇族旅游村”品牌。对刘家桥沿河几家不符合规划的农家乐、民房进行拆除,改扩建停车场,对景区道路进行刷黑,清除违建广告牌,规划建设土特产交易中心和旅游公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刘家桥将更富有诗意,把历史和现实凸显在世人面前,让你目睹她美丽奇特、古朴的风姿,感受她深邃、幽远、厚重的韵味。
传统村落名片
刘家桥村位于咸安区桂花镇东南方,东与桂花镇南川村相连,南与通山县交届,西与桂花镇万寿村接壤,北与桂花镇白沙毗邻。2005年由原刘家桥村、白泉村、桃坪村合并为现在的刘家桥村,合并后形成一山一河一垅的版图格局,是一个集库区、山区、苏区三位一体的村落。
刘家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桃子、楠竹、桂花等。全村下辖20个村民小组,辖区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田地面积3500亩,山林面积18000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户籍人口3840人,总户数862户。一组、八组、十七组为我村主要库区移民组,共有库区移民人口168人。
截止2017年,刘家桥村共有贫困户106户320人,其中无劳动能力贫困户39户(五保兜底15户18人,低保兜底24户28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67户。靠产业发展的55户,靠产业带动的19户,危房改造对象13户,助学扶智14户20人,医疗救助8人。
景点简介
刘家桥村历史上过着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此处又是书香门第,民风淳朴,风采独特。至今,村里还存留许多古近代用过的工具,如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世袭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近代用具有犁、耙、风车、水车、连枷、晒垫、盘篮、蔑箩、竹笱、石磨、舂臼、水臼、吊锅、火塘等。
不少农户家中还保存有祖传的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书案),上面的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形象逼真,精美动人。村里的红白喜事,衣食住行,亦带古朴淳厚色彩,可谓是一个民俗博物馆。
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远望刘家廊桥,碧葱葱几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脉白泉反照,有道不尽的诗情画意。正如廊桥上一副对联所云:“水秀山青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
编辑: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市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 咸宁“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