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成立首支渔民护豚队 嘉鱼“民间保镖”守护“微笑天使”
▲志愿者开展巡护
▲赵世锦将救助的江豚放生
曾经是长江江豚的“争食者”,如今成为江豚的“守护神”。今年8月10日,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成立一周年暨长江渔民护豚队启动仪式在鱼岳镇举行,标志着我市首支民间自发组织的长江渔民护豚队正式成立。当天,长江渔民护豚队分设的四支分队——簰洲湾渔民护豚队、潘家湾渔民护豚队、鱼岳镇渔民护豚队、陆溪镇渔民护豚队同步成立。
8月15日,陆溪镇渔民护豚队和鱼岳镇渔民护豚队开始首次巡护,正式拉开渔民协助渔政巡护工作的帷幕。
长江渔民护豚队是怎样一个团队?他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江豚保护行动,又将激起怎样的水花呢?近日,记者前往探访。
[赵氏父子与江豚结缘]
8月15日早上7点半,陆溪镇渔民护豚队和鱼岳镇渔民护豚队在嘉鱼清水沟码头集合。8点,两支队伍整装出发,前往陆溪镇方向开展巡护。近三个小时的巡护,来回航程近50公里。
“之所以选择这一区域巡航,是因为这里是江豚主要的生活水域。”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会长赵世锦告诉记者。
赵世锦今年57岁,嘉鱼县陆溪镇人。虽然户籍落在陆溪镇,但赵世锦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从小跟随父母四处捕鱼为生。后来为了方便孩子上学,赵世锦才上岸建房,但多数时间还是在江上,以渔为生。
赵世锦回忆,父亲赵继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便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结缘。1986年,赵继武曾前往岳阳观音洲,协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为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存活时间最长,也是人类见过的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寻找配偶。那一次,他们成功捕捞到一对父女白鳍豚。
遗憾的是,白鳍豚淇淇于2002年去世。更令人惋惜的是,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已于2007年8月8日宣告功能性灭绝。
虽然从事的都是一些类似平时捕鱼的基础性工作,但赵继武在和专家们的朝夕相处中,意识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父亲曾多次告诫我,有生之年要守护长江,不能看着长江江豚重蹈白鳍豚的覆辙,要为保护江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赵世锦回忆。
机缘巧合下,1999年,赵世锦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邀请下,曾协助专家捕捞过5只江豚。“其中两头做完体检后很快就放生了,还有3只被留下做科研。”提及往事,赵世锦满是自豪,“当时我们在长江水圈出一个区域,驯养捕捞的江豚,观察它们的习性,和它们渐渐亲近。”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又一个转折悄然而至。2016年4月30日上午,赵世锦正在嘉鱼潘家湾段做长江护岸工程,不经意间,他听见一阵水声。定睛一看,岸边的芦苇荡里出现一个灰色、胖乎乎的身影,原来是一只小江豚!赵世锦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过去拨开草丛,并用打湿的床单小心翼翼地将江豚包裹起来。经过一番检查,他发现小江豚并未受伤,便小心将其放生了。
这件小事,成为赵世锦做江豚保护志愿者的开端。“不仅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大型作业船只也干扰、破坏了江豚的栖息地。”在赵世锦看来,江豚受到很多来自人类的威胁,而最让他痛心的,就是近年来人为的非法电捕鱼,极大影响了江豚的食物链,这也是江豚成为极度濒危物种的原因之一。
早年,赵世锦独自驾着木船在长江上巡护,观察江豚,就像“一名流浪儿”。起先,妻子刘凤兰“骂”他不务正业,吃亏不讨好,但渐渐受他的感染,从不认同到全力支持。去年7月,刘凤兰和赵世锦一起注册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志愿者。
2017年2月,赵世锦自费前往鄱阳湖参与搜救江豚“康康”行动。
近些年,通过多次前往岳阳、合肥、九江、芜湖、鄱阳湖等地考察、交流,赵世锦结识了一大批环保志愿者,其中包括鄱阳湖江豚保护协会会长、生态摄影师余会功,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7年8月,经当地民政部门同意,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正式注册成立,吸纳52名志愿者加入。蔡光恒、郑厚湖、陈泽花、蔡光伏……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渔民。
协会以观测、保护、救助江豚为宗旨。一年来,该协会坚持对江豚的活动轨迹、生活习性进行监测,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积极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协助嘉鱼渔政部门依法打击长江非法捕鱼行为,一年内义务巡江90次。2017年11月20日、2018年1月12日、7月23日,该协会志愿者都曾在嘉鱼水域巡查时发现江豚踪迹。
[保护江豚任重道远]
从成立江豚保护协会到渔民自发建立起长江渔民护豚队,仅仅花了一年时间。但对赵世锦他们来说,江豚已经不知不觉间融入他们漫长的一生。
在协会成员陈泽花看来,早年见到江豚并不是稀罕事儿。在渔民们看来,有江豚的地方就有鱼。陈泽花1992年嫁到鱼岳镇后,常年和丈夫在江里打鱼。每逢风浪将至,便有机会见到江豚跃出水面,少则两三头,多则数十头。后来,陈泽花留意到,与江豚碰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2014年,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起江豚,并做起了记录。令她欣慰的是,近两年又可以时不时看到江豚。为了“偶遇”这种水中精灵,陈泽花驾船到过岳阳、汉口、长沙等地。
协会副会长蔡光恒则为渔民护豚队的建立操碎了心。在女儿蔡明簪眼中,父亲通常早出晚归,忙碌而神秘。蔡光恒则说,子女都已长大,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作为家族中“最后的一代渔民”,是时候为长江做点事了。
2017年12月28日,嘉鱼县政府发布《关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嘉鱼段)实行全面禁捕的通告》,通告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陆溪镇界石村至簰洲湾镇向新村全长84.5公里范围内全面禁捕,所有捕捞船不得进入捕捞水域内作业。这意味着,嘉鱼全县在册(有捕捞证)的324户渔民“全部上岸”。
禁捕令后,渔民纷纷转业,有的凑钱买大船跑起货运,有的外出打工。而此次,40名志愿者多了一个身份,成了义务巡护队员。
8月16日,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10名志愿者和洪湖市渔政局、嘉鱼县渔政局联合开展巡江行动。半夜三点半,他们从嘉鱼县城出发,至陆溪镇界石村段返航,当天收缴渔网10余副。返航时,天才蒙蒙亮,船身上悬挂着“江豚的微笑最美,请不要让它们的微笑变成哭泣”的横幅,在江风中格外显眼。
“以前,我们与江豚‘争食’,没想到现在能成为江豚的守护者。”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蔡光伏告诉记者,自己在长江了捕了30多年的鱼,对江豚的生存环境深有感触。“长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她,保护江豚。”
“江豚是长江的‘微笑天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己之力,聚沙成塔,留住这群天使的微笑。”采访中,赵世锦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保护江豚的行动中来。
【相关链接】
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也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超过2500万年。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
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江豚数量还有2700头左右,2006年变为1800头左右,2012年变为1000头左右,比大熊猫还少,且长江干流江豚的下降速率高达每年13.7%。有专家预言,如果再不大力拯救,长江江豚将会在未来10年左右从长江消失。
2016年12月18日,农业部正式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并进入实施阶段。
2017年2月5日,长江江豚拯救计划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
(香城都市报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龙钰 实习生 鲁颖)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年代步车如何“刹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