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小香粽传递大爱心——咸宁第二届大型包粽公益大赛侧记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06-07 00:16

香城都市报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刘洁

1.jpg

挂菖蒲、佩香囊、品粽子……一年又一年。6月6日上午,端午节前夕,咸宁第二届大型包粽公益大赛在“居然之家”一期大厅正式擂响战鼓。

比赛9点钟正式开始,来自浮山办事处银泉社区71岁的张爱华婆婆早早便来到了比赛现场。对她来说,自从20多岁学会包粽子,每年端午节前她都要“复习”这门功课。

活动现场,粽叶飘香。绕麻绳、端糯米、分粽叶……赛场内,咸宁好巧嫂流动酒店的厨娘们各司其职,为参赛选手们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放红豆、压紧、封口、扎捆,不一会儿功夫,三角形、牛角形等各式各样的粽子瞬间在选手们手中成型;场外,不会包的市民拿着粽叶一步步现场认识的“师傅”学……现场气氛既紧张又充满欢乐。

活动现场,既有头发花白的婆婆,有动作娴熟的大姐,也有青春靓丽的女子,更有充满好奇、热情围观的孩童。据悉,此次公益活动再次得到城区三个办事处各个村(社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随着比赛紧张有序地进行,选手们面前的粽子很快堆成“小山包”。半个小时后,来自温泉办事处的三名“粽王”陆续产生,周小玲最先将“粽王”拿下,陈秀兰和余萍丽紧跟其后,获得“香城粽王”美誉。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浮山办事处的唐秀兰、祝细玉、朱和安和永安办事处的阮晚生、罗华荣、丁细莲以及社会选手郑群星也获得“香城粽王”称号。

对周小玲、祝细玉等选手来说,已经多次在包粽比赛中获奖,也是第二次获得“香城粽王”,而今年62岁的朱和安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对自己能够获奖感到有些意外。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爱心接力。“我们等着也是等着,把剩下的米都包成粽子吧!”得知所包的粽子要赠送给福利院后,刚结束比赛的陈晚云、李汉芸等人转移场地,继续包粽子,她们的倡议很快得到了同伴熊春荣、林青霞、刘菊珍等人的响应。

当天上午,送粽小分队满载爱心粽,将五千枚粽子分别送到城区四个福利院老人和孩子们手中。

“小小的香粽传递的是大家的爱心。活动既传承了民俗,又能做公益献爱心,很有意义。”活动现场,来自山东济南的张明霞女士说。

“城市名片,读者知音。”自创刊以来,香城都市报一直秉承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宗旨,连续多年举办公益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

[花絮]

最牛“粽王”

包了78个粽子

6月6日上午9时,来自温泉办事处的30名包粽达人,参加咸宁第二届“万粽一心,情暖端午”大型包粽公益大赛。

9时整,比赛正式开始。30名选手按每桌4人,依次坐下。比赛规则是,以速度来决定胜负,评委们以“数量、 速度、质量、美观”作为标准进行评判,选出3名“粽王”。

决赛中,每位选手动作娴熟,粽叶在手中飞舞,麻绳犹如在空中穿梭,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便“跃然手上”,那诱人的粽香让人期待。

为了激励参赛选手,温泉办事处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一旁不停为参赛选手鼓劲、助威。

“我包好了,主持人!”11号选手周小玲第一个举手,又成为今年第二届的“粽王”;数秒钟后,21号选手陈秀兰包完了,获得第二名;随后18号选手余萍丽获得第三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仨是温办的粽王 !”在温泉办事处包粽决赛现场,周小玲、陈秀兰和余萍丽3人以 8分钟分别包出78个、77个和68个粽子的佳绩,荣获温办现场“粽王”。

温泉办事处文化站站长周香玲说,包粽子庆端午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此次活动不仅使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且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

(记者 陈志茹 通讯员 周香玲)

爹爹参赛毫不逊色

包粽子比赛现场两名男性选手格外显眼,今年52岁的75号选手潘先生和65岁的63号选手郑爹爹。郑爹爹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心情有点紧张,比赛之前守在赛场外观看其他选手比赛,记住比赛的诀窍。而潘先生则老练不少,“我冲着名次来的,会尽我所能取得好成绩。”潘先生说道。

“3、2、1……”比赛一开始,两位爹爹一看婆婆们麻利的手脚,都紧张得汗水直流。很快,潘先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尽管与婆婆们成绩相差太多,但爹爹们快乐一笑:“以后继续努力,增加经验,战胜婆婆们。”

(记者 葛利利)

“粽”艺大赛 全家动员

“姨妈你真棒,获得了第一名!”比赛中,来自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选手朱和安在第二轮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

朱和安今年62岁,这次参赛是受外甥女的影响入围参加,没想还获得了第一名,令她十分意外。

朱和安的外甥女叫周香玲是咸安区温泉办事处文化站站长 。6月初,周香玲在温泉办事处辖区征集包粽选手,恰巧被前来串 门的姨妈朱和安看到了,她也想加入,因为她是亲朋好友眼中的 包粽“能手”,她也想试一试的自己手艺。但朱和安家住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太乙洞村沈家湾,为了顺利参赛,在周香玲的建议下,她报名加入了浮山办事处参赛队。同时朱和安的两个妹妹也跟着报名参赛,成为了咸宁第二届“万粽一心,情暖端午”大型包粽公益大赛选手之一。

“端午节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周香玲一边积极响应本报举办的包粽子公益大赛,一边在亲朋好友中呼吁包粽“达人”前来参加,在她的努力下,她家共有7位亲人参赛,其中2人获得“粽王”,还有一名选手现场被一家企业请去当“包粽子”老师。

周香玲代表她全家亲朋表示,此次活动让这个端午节过得十分有意义,不仅尽情展示家人们的“粽”艺 才华,还提前共度端午,互赠祝福,升温了亲情友情。 (记者 陈志茹)

小区组团参加比赛

“卷粽叶、放米、再绕线缠紧,手法熟练,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一个精致饱满的粽子。”在包粽现场,来自银泉社区御龙花园小区的包粽能手赵玉琴和邻居组团来参加比赛。

“在这里包粽子很有过节气氛,一个人在家包很没劲,参加包粽子活动,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赵玉琴的邻居肖云芳一手包粽子,一边和记者说笑。赵玉琴说,获知本报举办包粽子公益大赛,她发动小区包粽能手肖云芳和张友珍组团来参加比赛。

张友珍激动地说,她经常参加包粽子比赛,但拿到名次的时候不多,这次获得第四名,特别开心。她说别看她们三个年纪大,但做起事来比年轻人还利索,包出的粽子,不仅棱角分明,而且十分紧实。

“老年人空闲时间比较多,没事就喜欢参加一些活动,没想过要拿名次和奖品,活动重在参与,获奖不重要,这样的活动还挺有意义的,明年继续来参加。”肖云芳笑着说。 (记者 吴青朋)

古法包粽子引围观

把两张粽叶卷成尖椎状,抓两把糯米填实,用粽叶余叶在覆盖粽尾的同时,拿粽叶撕成的条绳缠第一圈的同时留下一个活扣;在用条绳把捏得有棱有角的粽尾包扎第二圈时,条绳穿过活扣,紧紧一拉,一个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包好了,让人眼前一亮。

“高手,这是真正的高手!”在第二组比赛场边,社会选手组的皮香茗看着大赛高手如云,忍不住现场试包了一把,古老的包粽方法吸引了工作人员和其他选手围观、赞叹。

“这好像是北方的包粽方法!”旁边有人小声说。

“不是,这是我们通城包粽子的方法。这样包的粽子不容易漏米,而且吃的时候轻轻一拉就解开了,非常方便。

通城粽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下锅后,粽米越煮越紧,吃起来的时候粽米特别弹牙,口感比普通包法更好。”皮香茗边包边回答。

皮香茗说,自己童年的时候缺吃少穿,最盼过节,因为过节就意味着家里有好吃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自己家里也不例外。那时家里有十几口人,奶奶一个人要包几百个粽子。实在忙不过来,她就教几个孙女包粽子。皮香茗是几个孙辈中学得最认真的,而且包得又快又好,常常得到奶奶的夸奖,包粽子也成了她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即便是现在,皮香茗也是朋友圈里赫赫有名的包粽子能手,“上个星期,我用3个小时,包了两个指头大小的三角粽400多个。”

皮香茗坦言:“今天看了第一组和第二组包粽子比赛,感觉他们的包法更简洁,速度也很快,很有压力。不过,重在参与,胜负无所谓。我想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向奶奶致敬。”

(记者 杜培清)

广东美女现学包粽子

“粽子虽然好吃,但真正包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看来做美食还是很不容易的。”比赛现场,来自广东省河源市的吴沛霞女士现场跟着选手学起了包粽子,并参加社会组包粽比赛。

万“粽”一心,情暖端午。去年端午期间,本报举行了咸宁首届大型包粽大赛,赢得社会各部门支持,吸引社区群众广泛参与。12天新华社现场云持续图文直播,200万+点击流量,刷新咸宁传媒直播纪录,备受赞誉,颇有名气。

吴沛霞就是从本报微信公众号获得的信息。当天她早早来到现场观摩,在看完3场比赛后,她现场拜师,学起了包粽子,从选粽叶,到系绳子,再到包好一个粽子,她学得有模有样。

社会组比赛开始了,随着工作人员的一声令下,吴沛霞正式比赛。一道道工序看似简单,想要做好着实不易。包完几个粽子后,吴沛霞额头上渗出了几滴汗珠。因是第一学包粽子,又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吴沛霞有点紧张,一忙起来米也不听使唤,绳子也捆错了,一旁围观的市民看到后热心帮忙,还不停的为她加油鼓劲。吴沛霞借力继续包,在她的坚持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将一盆粽子原料全部包好,引来观众一片叫好。

“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吴沛霞表示,以后会多多参加类似这样的公益活动。 (记者 陈志茹)

首届“粽王”今年再夺冠

“现场的第一位‘粽王’产生了,她是我们的11号选手!”首轮比赛开场20余分钟,来自温泉办事处代表队的周小玲就率先包完了分到她手中的5斤糯米。主持人上前检查,发现她包出的粽子不仅外型匀称、好看,粽叶也扎得紧实、不漏米。

周小玲今年52岁,是中百仓储的一名员工。去年,她在外甥女的鼓励下,参加了咸宁首届大型包 粽公益大赛,并一举夺得冠军。“今年外甥女又让我来参赛。我喜欢包粽子,觉得端午节期间能够参加这 样的活动,既有意义又十分有意思,就一口答应下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周小玲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除了在两届包粽大赛中的精彩表现,周小玲还是她家所处片区内小有名气的“粽王”呢。据温泉 办事处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周小玲为人热心,包的粽子好看又好吃。每年端午,除了给自己的家人包上20斤糯米的粽子,还帮上门求助的左右亲朋包粽子,一次包上10多斤糯米,从不收一分钱。

“新手不要求快,米要分几次慢慢加进卷好的粽叶中,先用筷子捅实,再用大拇指压紧……”在现场,周小玲还当起了老师,教几个年轻人包粽子。

针对围观市民提出的“蜜枣粽子,很容易夹生”的疑问。周小玲提议,粽子包好后,先在冷水中浸泡1个小时,再放入高压锅;先以大火煮至水沸腾、出气口开始往外喷气了,再改小火煮一个小时以上。(记者 陈婧)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2019年抗洪抢险应急救援演练直击
下一篇: 禁磷,咸宁在行动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