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害虫促增收
“农技人员推荐的这种药又便宜又好用,你看我这片地,300多亩,都没有出现虫害。”17日上午,在崇阳县石城镇八一村种粮大户凌常园的粳稻田里,老凌正摇着喷雾器喷洒农药。
眼下正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往年稍有不慎,田里就容易出现倒苗、死苗;今年有了镇农技站农技专家的指导,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间隔多久,都清清楚楚,病虫害防治效果大大提高,这让凌常园安心不少。
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凌带着几个工人喷药的同时,镇农技站专家魏伯奇蹲在旁边一块刚出苗的地里,小心地用手拨弄着秧苗,认真察看长势。
“最近连续高温,你们这块地得赶紧灌水了啊。”太阳越来越毒辣,魏伯奇向老凌叮嘱着田间管理的注意事项。
凌常园是安徽巢湖市人,2010年才到崇阳。3年来,他和几个伙伴在石城、白霓、沙坪、青山几个镇流转承包土地达1.3万余亩。老凌告诉记者,土地流转给他这样的外乡人进行规模种植提供了可能,农技部门的技术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指导到位,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打完农药,已经是上午10点钟了,老凌他们的衣服早就湿透了。问及今年的产量,老凌粗略算了一笔账:“今年防治及时,产量肯定要比去年高,粳稻亩产500多公斤,小麦亩产350多公斤,刨去成本,一年能赚50多万吧!”
(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张骋)
管好早稻夺高产
18日一大早,记者跟随通城沙堆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周文,到港背村探访水稻种植大户周兴旺。
一片鲜绿的稻田里,周兴旺正挥着锄头清沟开渠,汩汩清流淌进稻田,一会儿工夫,已经开始抽穗扬花的早稻被浸润到了根部以上。
周兴旺擦去额头的汗水,黝黑的脸庞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以往灌溉要从沙堆河里抽水,费时又费力;去年下半年,县土管部门实施高低产田改造,新修了水渠,从大塘阁水库引水灌溉,方便多了。”
2008年,周兴旺以20多亩土地入股加入了新科水稻合作社,从事机械化、规模化种田,今年他承包的农田面积达107亩。周兴旺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除自己使用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以前小打小闹,刨去成本每亩田不过200到300元收入,现在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不仅提高了收益,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几年下来,周兴旺尝到了规模种植和机械化操作的好处。
种植规模扩大了,田间管理工作量随之加大。眼下早稻正处于分蘖期,灌溉、追肥、除草、防虫,周兴旺夫妻俩没有一刻空闲。
“好在有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支持。”周兴旺说,农机专家的技术指导,让大家压力减轻不少。
据了解,目前该镇2万余亩早稻已全部完成一次追肥,95.5%以上完成了二次追肥。(记者 李嘉 通讯员 徐俊 胡平)
灌溉玉米保丰收
19日,烈日炙烤大地,通山黄沙铺镇柏树村村民阮班松一遍遍地往返于家和玉米地,挑水灌溉。
“我已经连续挑水灌溉5天了。”阮班松无奈地说,他的10亩玉米地已经被晒蔫了。
阮班松道出了全村一百多户玉米种植户的心声。年初,县农业部门在该镇创办了玉米高产示范片,力争用3年时间推广到1万亩。柏树村是示范片的核心,全村共承包玉米地200亩。
“我们是在清明左右播种的,县里的农业专家经常来进行技术指导,还免费发放了一些农药、化肥。玉米长势也很好,每株达到9至10片叶,专家说亩产可突破600公斤。”村支书阮仕修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同县里的酒精公司签了协议,不用愁销路。
可前一段持续高温,玉米生长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阮班松的10亩玉米已经长到2米高,眼看就要开花了,却大部分都被晒蔫了,“地老虎”等病虫害随之而来,杂草也慢慢长起来了。
县农业局专家闻讯赶过,察看玉米生长情况后开出“处方”:继续加强灌溉,傍晚时喷药剂以杀死地下害虫,及时喷除草剂。
“根据天气预报,近两天就会下雨。农技专家说,注意除虫除草,追加施肥,玉米生长不会受太大影响。”阮班松说,专家的指导让他有了信心,他粗略估算,今年10多亩玉米能赚2万多元。(记者 徐世聪)
编辑:Administrator
“江堤堤坡上的杂草都要割除干净,不留一处杂草!”12日晚上8点,咸安区横沟桥镇四邑公堤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横沟桥镇四邑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