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有版图面积将近一万平方公里,南部山峦起伏,北部河流纵横,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仅2008年至今,五年时间就发生了冰雪、洪涝等三次重大自然灾害。受灾范围之广,灾害损失之重,救灾任务之急,重建难题之多,在咸宁历史上少见。
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灾害,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严峻考验。在灾害面前,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政厅领导亲临灾区指导救灾;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深入灾区指挥救灾;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恪尽职守、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理念,用无疆的大爱和无私的奉献,探索并创造出救灾重建的“咸宁经验”。从而,搭建起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坚实桥梁。
时任咸宁市市长、现任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左二)深入通城县灾区看望受灾
时任咸宁市委常委、赤壁市委书记、现任咸宁市市长丁小强(左一)在赤壁市新店镇了解灾情。
闻灾速动——
把群众疾苦时刻挂在心上
在抗灾救灾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领导总是身处一线。2010年7月,嘉鱼县遭受水灾。7月17日,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李鸿忠赶赴灾情最严重的簰洲湾镇,顶着烈日骄阳,冒着高温酷暑,察看了复阳桥村、庄屋岭村、陈家坊村等十几个村组,看到庄稼淹在水里,房屋泡在水里,李鸿忠动情地对随行干部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父母’有难,我们要尽心尽力帮一帮啊!”
2011年6月10日,咸宁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通城县灾情最重,路桥冲毁,农田被淹,民房倒塌……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率领省直有关厅局长奔向通城灾区一线,指挥抗灾救灾,看望受灾群众,并召开了抗灾救灾现场办公会,部署救灾工作。
在抗灾救灾一线,市委市政府领导总是身先士卒。2011年6月10日特大洪灾发生后,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任市委书记黄楚平,及时电话联系询问灾情,并对救灾提出要求。时任咸宁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任振鹤第一时间赶赴通城,进村入户察看灾情,并紧急召开现场办公会部署抗灾救灾。当得知洪水直逼下游崇阳县,沙坪镇码头小学209名学生被洪水围困的情况后,任振鹤果断决定,将正在调往通城县的武警部队6艘冲锋舟,紧急调到码头小学,赶在洪峰到来之前将被困学生安全转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此事作出批示:“向参与营救学生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就在这一天,赤壁市新店镇望夫山村近200人被洪水围困。时任咸宁市委副书记、赤壁市委书记、现任咸宁市市长丁小强,紧急调动4艘冲锋舟、两艘快艇、10条木船赶赴皤河救援,指挥搜救和转移受困人员,200村民安全脱险。
在抗灾救灾现场,民政系统领导总是一马当先。通城洪灾发生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率工作组奔赴现场查灾核灾。正在北京出差时任省民政厅厅长谢松保闻讯后,立即返回武汉,顾不上回家,直奔通城灾区。时任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吉学、文增显也在灾区现场组织抗灾救灾。
2008年1月上旬,一场罕见大雪肆虐咸宁。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作为政治任务来抓。”刚调任市民政局局长的刘凡生立即组织32名机关干部,成立6个工作专班分赴6个县市区,与当地民政干部一道,进村入户调查灾情。对倒房户妥善安置住宿,对困难户解决吃穿问题,对有病户解决就医,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医。崇阳县高枧乡和路口镇雨山片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雨雪封山后,救灾物资难以送到群众家中。县民政部门组织马帮队、牛车队,顶风冒雪给受灾群众送去大米、棉被和棉袄等生活用品。村民领到救灾物资后激动不已:“真没想到,大雪封山还有人管我们。你们真是恩人啊!”
灾后联动——
把救灾重建工作落到实处
2010年,特大暴雨洪灾冲毁了很多民房。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受灾群众安居作为恢复重建的“一号工程”,成立了倒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立足一个“早”字,强化一个“实”字,突出一个“好”字,确保入冬前灾民搬进新居。市民政局闻令行动,要求全体民政干部把恢复重建当作政治任务、当做第一要务来抓,做到思想早发动,工作早安排,任务早分解,方案早制定,重建早启动。
——摸清倒房底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市民政系统迅速组织35个倒房核查小组,对倒房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并登记造册、照相存档。在全面摸清倒房底数基础上,根据因灾倒房情况,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明确恢复重建的工作目标、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补助标准、资金发放及工作举措,确保恢复重建工作强力推进。
——破解重建难题。“宅基地难协调、资金难筹措、劳力难投入”是重建的三大难题,全市民政系统想方设法予以破解,一是采取农户自行协商与村委会统一协调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重建宅基地难协调的问题;二是采取恢复重建“六个一点”的办法,缓解了重建资金难筹措的问题。各级包保单位落实帮扶资金1019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274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 755万元,灾民自筹资金 25753万余元;三是采取由镇村统一组织施工队伍的办法,代建部分重建房,解决了农村施工队伍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确保重建进度。为确保恢复重建顺利推进,民政干部深入重建现场,指导督办、协调服务,做到有考勤、有记录、有计划和有落实结果;与村委会签订责任状,定时间、定任务、定责任,确保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倒房重建任务,镇直单位实行“双责”帮扶,既帮倒房户恢复重建,又要保障倒房户基本生活;每名干部帮扶一户倒房户建房,实行定人、定责、定目标、定奖惩的办法,同时,建立灾民建房“双卡”管理责任制,即镇包保干部与重建户签订包保监督卡,村委会与重建户签订双向承诺卡,明确各自责任。做到房屋不建起,干部不脱钩。
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如何?2011年9月29日,任振鹤轻车简从赴通城灾区暗访。他要实地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听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验证他向灾区群众的承诺和向省委省政府立下的责任状兑现没有。在关刀镇台源村,任振鹤一连暗访了十几户,乔迁新居的群众对重建工作十分满意,许多农户门上还贴着对联,“水灾无情毁家园,党政有恩建新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听取了通城县灾后重建工作汇报后,任振鹤说:“通城灾后重建,做到了让上级放心,让群众满意!”
五年遭遇三灾,全市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3.45亿元,为13880户建房48516间,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咸宁经验”。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政厅连续三年在咸宁召开恢复重建现场会,对咸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给予高度评价。
未灾先动——
把防灾减灾工作谋划到位
根据“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全市民政系统加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做到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在物资早作储备,在机制上有效运行,不断推进全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
——未雨绸缪安民生。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是民政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民政系统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人民群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09年以来,全市已连续四年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252167份、图书64000册,张贴宣传挂图3826张,张贴宣传标语2517条,制作防灾减灾宣传知识专栏665个,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93场,举办防灾减灾主题班会676场,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82次,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125376户,受教育群众116725人次。同时,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市共创建了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7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以民为本显大爱。多年来,全市民政系统为防患于未然,想千方、设百计,争取有足够的救灾物资储备。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政厅的关心和支持。近五年来,上级主管部门为我市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拨款20770万元,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9400万元;二是自筹资金定置救灾物资。全市民政系统按上级规定,每年拿出救灾资金的10%定置救灾专用物品,保证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的急需;三是各级政府、财政安排专项救助资金,用于抗灾救灾。五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抗灾救灾配套资金达4489万元。
——精心谋划抓落实。2005年,《咸宁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就颁布实施,2012年4月,市政府又对预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乡镇、村(居)的预案也进一步规范。2009年,成立了咸宁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修订下发了《救灾应急工作规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制度》。同时,全市民政系统建立了灾害信息员制度,选定1360人为灾害信息员,每年定期举办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开展报灾核灾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灾害信息员取得了国家资格证书,实现持证上岗。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能做到及时准确报灾核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须奋蹄。咸宁民政人正以恤民之心、爱民之情、利民之意、惠民之举,在新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履;在新的起点上,描绘更加美好的画卷。
编辑:Administrator
“江堤堤坡上的杂草都要割除干净,不留一处杂草!”12日晚上8点,咸安区横沟桥镇四邑公堤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横沟桥镇四邑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