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各种努力中,我市经济逆势奋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全市生产总值872.11亿元,增长10.6%,增幅在全省市州位居前6位。对于经济块头小、基础薄弱的咸宁,这个略显“高调”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刷新。
生态:红利显著
17日,市环保局负责人在市环保全会上透露: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9.52,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为优,位居全省第3名,较2012年度指数值上升2.92,在全省17个地市州中排名上升了1位。与2012年相比,全市各县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呈略微变好趋势。
与经济逆势奋进相配套的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1月26日,重点省控断面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主要湖泊、水库水质100%达标;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0天,污染天数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3%;环境区域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100%。
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生态优势依旧,这得力于生态经济产业布局的初具规模。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按照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依据我市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了全市主体功能区的绿色发展定位和方向。
同时,全市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重点,建设了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了粮食、蔬菜、棉麻、畜禽产品、水产品、果产品以及茶叶、油料等农产品生态化,形成了我市农业绿色新优势。
咸宁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全市创建了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其中,咸宁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基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
不仅如此,在“原生态山水、体验式休闲”的基础上,全市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旅游业作为我市的富民工程和支柱产业日渐兴起。
理念:绿色崛起
与众多城市深陷发展与环境的困局中不同的是,我市专注于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枢纽城市。
与此同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明确提出“简政放权”;在资金利用上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在产业调整上,出台了扶持产业转型的各项政策。
绿色崛起,积淀着咸宁的探索和思考,也催生了发展观念的转变。建设美丽咸宁,不能仅仅让百姓的荷包鼓起来,更应该让百姓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GDP强劲增长的同时,民生GDP也大幅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81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增长13%。
在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下行压力的宏观背景下,全市的经济发展显得自信而沉稳。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政府执行力、服务力。
发展:速效兼取
去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84亿元,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64亿元,增长1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71亿元,增长28.1%。
与近十年来全省市州经济的增速相比,2013年全市GDP的增幅稳定地保持在“中高速增长”阶段。事实上,我市经济正处在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等多重历史机遇中,破解发展困局的方式越来越新。
着力于产业转型的步伐“快”。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17亿元,增长13.6%;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总数达到780家。崇阳钒产业新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一县一集群”格局形成。高新技术企业41家,其中新增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61亿元,增长16.8%。
着眼于创新驱动的成效“实”。“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深入推进,“五个一体化”进程快马加鞭。我市金融创新一马当先,以全省第1名的成绩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 “政银保”模式创全国先河,通山县域金融工程试点成为全省样板,全市16家企业登陆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着力于提升城市品质的质量“高”。在全省率先开展绿色崛起规划和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编制,智慧(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框架系统建成使用。“六城三区”建设力度加大,成为全市最具潜力、最富活力的板块。武咸城际铁路建成开通,率先进入高铁、城铁、普铁的“三铁”时代。(记者 王凡)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社科界发挥专家优势 为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下一篇:
咸宁市直单位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启动教育实践活动
“江堤堤坡上的杂草都要割除干净,不留一处杂草!”12日晚上8点,咸安区横沟桥镇四邑公堤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横沟桥镇四邑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