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安以创建“全省示范社区”为目标,创新社区工作方法,全心全意服务居民。一批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省五星级社区”、“全省充分就业社区”等称号。
社区的便民、利民、惠民服务,架起了一座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近日,记者走访社区一探究竟。
白茶社区:“45666”弹奏和谐音符
“想不到只花了10元钱,换一个纱网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得多多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啊……”15日,温泉办事处白茶社区居民邓振东高兴地对记者说。
居住在白茶社区金福园小区的邓振东和董汉芳老两口,均已年过七旬,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没有人照顾,生活全靠自理。
大概半个月前,董汉芳老人在自家窗台收衣服时,不小心将纱窗网捅了个大窟窿,一到晚上,蚊虫就飞进来,折腾得老两口休息不好。
“开始自己修补了下,但效果不好。想去找专业师傅修理,又不知道到哪里请,腿脚也不利索,后来想到社区‘便民联系卡’。” 邓振东乐呵呵地说,上午拨通卡上的电话,下午师傅就来了,花10多分钟就搞定了。
“修补纱网还只是小事,‘便民联系卡’还救过我的命。”邓振东感激地说。
据悉,2010年7月,因连续暴雨,金福园小区进了大水。眼看水一点一点漫上床铺,年老体弱的邓振东和老伴,打不开门也出不去。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邓振东想到“便民联系卡”,随即拨打电话,社区干部及时赶到,将两位老人背出来。
据悉,在白茶社区,“便民联系卡”只是“45666”工作法的一种具体做法。社区居民们,受益于社区独创的 “45666”工作法,整个社区和谐融洽。
梅园社区:“1+5”丰富文化生活
16日,记者走进浮山办事处梅园社区,在一块大概500平方米的门球小场地里,几位老人正在球场上认真地练习门球击打技术,周围围满了观众。
“击打的路线要与眼睛余光控制在60度角……”在场地中央,一位头戴鸭舌帽的老年人十分抢眼。他叫郎效工,今年60多岁,过去是机械厂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在行。
退休后,郎效工成立了社区门球协会,自办门球培训班,对感兴趣的老职工进行培训。
如今,社区门球协会有9名成员。只要天晴每天训练,几年来,业余队打成了专业队,在全区的门球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带动了不少老职工参与进来。
梅园社区前身为湖北煤矿机械厂家属区,社区秉承“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宗旨,探索“1+5”区域化党建新模式,重点以打造社区文化为核心。
“建设快乐梅园,繁荣和活跃社区文化,让老百姓开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社区支部书记黄顺才介绍,在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作用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社区不仅有腰鼓队、合唱团和广场舞队,还组建了中老年乒乓球队、健身队、艺术团,每当夜幕降临,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鼓声、歌声、琴声响成一片,丰富的文化生活给居民带来欢乐。
文笔路社区:100%就业提升幸福指数
17日,在永安办事处文笔路社区毕曹巷,居民陈震、徐丽夫妇正在自己的广告公司赶制订单,一个在电脑上设计图纸,一个现场制作展板,十分投入。
“今天接到一笔订单,市内一家公司要搞推销活动,我们主要负责他们户外展板广告宣传。”陈震告诉记者,今年生意不错,从4月份开始,订单就一直没停过。
陈震的广告公司成立于2013年,今年准备扩大经营规模,但苦于资金周转困难。
他在社区网格员的帮助下成功拿到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公司顺利扩规。后来,他们为了表示感谢,带动2名社区困难失业人员成功就业。
社区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自2011年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以来,该社区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大计来抓,在平台建设、劳动就业管理、开发就业岗位等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有了一定的收入,才会给幸福家庭带来保障。”社区支部书记钟贤会介绍,经过五年不懈努力,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困难人员得到了充分就业,就业率达100%,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记者 黄柱 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夏宁宏)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加强纪律审查和案件监管工作 深化体制改革
下一篇:
咸安区筑牢防汛三道“大堤” 周密部署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