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有着千年不烂软黄金之称,因是中国独有的资源,有几千年的栽培使用历史,也被称为“中国草”。咸宁是中国三大产麻区之一,有着“苎麻之乡”的美誉。
如今,苎麻逐渐被新的纺织材料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咸宁也面临着苎麻面积缩减、产业下行的尴尬境地。所幸,近年来市农业科学院苎麻专家组建苎麻创新团队,开展南方地区苎麻饲料化相关研究,为咸宁苎麻产业转型升级觅得良方,为低迷的“中国草”带来了新的春天。
历史 苎麻之乡声名远播
咸宁地处幕阜山北麓,多丘陵山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具有苎麻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苎麻也是咸宁的主要特产,这里种植苎麻有千余年历史,是全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被称为“苎麻之乡”。
据民国十三年至民国十七年(1924年至1928年)《中国年鉴》载:“麻亦中国之名产,以湖北为最,……湖北麻,亦分三等,最上者曰咸宁麻”。当时,咸宁没有苎麻加工的能力。咸宁麻由商家收购,经咸宁人在汉口开办的麻行转销到广州,出口到英国、德国、美国。1920年出版的《湖北省实业志》载:“日本商人在武汉收麻,以咸宁、阳新者质为价高,每担分别为16.8两和15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依托咸宁丰富的苎麻资源,大批棉、麻制品加工厂在咸宁新建并投产。经过加工,咸宁苎麻长期远销日本、西德、菲律宾等国。1978年至1982年,咸宁双溪桥镇麻球厂生产的双溪麻条,仅日本就有12个单位派人来厂参观订货,年创外汇可达2000万元。1980年,赤壁市(原蒲圻县)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综合纺织企业——湖北蒲圻纺织总厂。该厂生产的棉纱、棉布等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美国、西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产品销售总额3.09亿元,出口总额7639万元。
可以说,咸宁苎麻产业在中国麻类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曾是咸宁劳动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曾书写一段段值得咸宁人民骄傲和回味的历史。
困境 需求产量急剧缩减
在晴朗的高温天气,将剥下的麻片置于溪水中浸泡3至4小时,而后捞起并反复刮打,使之成为“头白尾白,中间绿豆色”的一等品……这一幕剥制苎麻的场景,曾经是很多咸宁人的童年记忆。而今,“苎麻之乡”的美名虽在,走到田间地头,却再难见到那一株株“中国草”了。
根据市特产局提供的统计信息,截至2014年底,全市苎麻面积6.8万亩,产量8507吨,产值4322万元。苎麻面积与鼎盛时期的19.92万亩下降了13.12万亩,降幅达65.9%,产量、产值与鼎盛时期分别下降了69.6%和78.9%。
今年1月,记者曾向多个相关部门询问2016年苎麻种植面积、产业产值等数据,得到的回答却是:由于面积缩减过于急剧,已经没有专门针对苎麻产业的独立数据。
是什么导致了苎麻的产量急剧缩减?市特产局提供的调研资料分析称,一方面由于人工成本上涨,采收人员不够,迫使农民放弃种植苎麻。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深入落实,排污控制标准提高,由于脱胶技术不高,大批苎麻加工企业被挡在门槛之外。此外,国际市场配额减少,化学纤维逐步代替棉麻纤维,苎麻产品需求量下降。苎麻机械采剥技术落后,手工剥打苎麻速度慢、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使苎麻生产难以扩大。
转型 拥抱科技迎来新生
“苎麻不仅是经济作物,还是饲料作物,具有成为南方优质蛋白饲料原料的潜力。”咸宁市农业科学院茶麻研究所所长汪红武说,苎麻蛋白含量高(蛋白含量23%),营养丰富,又是多年生植物,一年种植多年受益,每年可收获6次以上,生物产量大,适宜南方高温高湿气候,可利用边际土地种植。可以说苎麻作为饲料优势明显。汪红武称:“农业部编印的《十三五种植业结构调整》明确了饲草作物的调整方向——以养带种,多元发展,南方地区重点发展饲用苎麻、黑麦草、三叶草等。作为全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的咸宁,应利用我市的苎麻资源优势,调整科研方向,攻关苎麻饲料化关键技术,构建农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苎麻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面对苎麻产业的困境,咸宁市农业科学院的苎麻专家们不仅不放弃,还先后争创了国家麻类产业体系咸宁苎麻试验站、湖北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苎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苎麻创新团队这4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获得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咸宁苎麻试验站项目、农业部农副资源利用及示范农业开发项目、湖北省科技厅牛羊专用饲料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竞争性项目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苎麻创新团队等多个项目支助,开展南方地区苎麻饲料化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该所已经成功申请国家牧草品种1个进入国家区域试验,通过鉴定或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4项,获省、市科技奖励5项,集成适宜采收期及采集、回收技术1套,提出成型鲜饲喂饲技术、青贮技术、颗粒料加工技术、麻园种养结合模式4种不同饲料化利用技术规程2套。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6篇,技术成果在多个养殖企业示范推广。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咸宁苎麻产业转型升级觅得了新的出路,迎来新的生机。
汪红武表示,随着苎麻饲料化开发利用不断加深,饲料产品加工与生产技术也日渐成熟,但是由于人们对此了解不多,导致苎麻新用途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举步维艰。通过收获、加工、运输技术的整合和新饲料生产等成果的应用,不仅能缓解南方优质牧草资源缺乏、降低成本,还能推进草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前景广,市场潜力大,建议大规模推广应用,探索苎麻新型产业化模式。(记者 陈婧)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