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11时59分,市气象台对外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此后高温“烧烤”模式在咸宁一直持续。当我们在空调房躲避酷暑时,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烈日辗转于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指导农户科学抵御旱情。他们,就是咸宁市农科院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不惧高温到一线
7月25日上午10时,市农科院向阳湖试验基地的水稻实验田已经暴晒在烈日中。这里四周看不到一点树荫,田里的水被晒得略有些发烫。一个头顶草帽、挽着裤腿的人,却赤脚站在田里。只见他对照着手里的表格,叮嘱几位栽种晚稻的工人:“这一格用这种1粒谷苗,按照5×6寸的密度栽;你那格,用2粒谷苗,按照5×7寸的密度栽……”这个人就是市农科院粮油所负责人、高级农艺师黄志谋。
临近中午,随着温度逐渐攀升,黄志谋及工人们的脸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身上的衣物也被汗水浸得透湿,但他们丝毫没有注意这些,全神贯注地忙碌着。黄志谋告诉记者,7月20日至25日是水稻生产的“双抢”时节,头一季种植的早稻必须赶在7月20日前收割,才能保证下一季的晚稻能在7月25日前被顺利栽进田里,使后期的抽穗、结实不受影响。
因此,虽然连日高温侵袭,黄志谋及他的同事们却依然奔波于咸安、通城、崇阳等地种粮大户的水稻种植基地。一方面,他们要指导农民选择米质好、生育期短的晚稻品种进行栽种,用现代手段科学“双抢”;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保证自己的科研进度,对收割回的早稻进行分区称重和对比,再将新一轮的比较试验品种按照不同的栽培密度及穴栽苗数进行栽插。
在距离向阳湖试验基地不远处的咸安宝塔村,种植大户曾岸辉的100亩再生稻也正受着骄阳的炙烤。想到这些稻子正处在抽穗期,而持续的高温炙烤,将使稻子的结实率下降、空扁率增加,黄志谋主动找上门提醒他:“一定要灌深水,再适当喷一点叶面肥,提高水稻抗性。”
黄志谋说,近几年的连续高温,导致很多中稻、再生稻品种的结实率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市农科院正在对湖北省审定推广的42个水稻品种进行耐高温鉴定,筛选出适宜咸宁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质中稻、再生稻品种,降低农民损失。
马不停蹄抗旱情
“吱——吱——”伴随着一声声冗长的蝉鸣,曾经身披绿锦的茶叶村——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似乎已被烈日灼烤得了无生气。距离村委会几百米开外,就是该村村民与当地种植大户、企业的合作开垦的茶山,总面积达到6000亩。远远望去,茶山上的一列列茶树,叶片呈现出一种与季节并不相符的红褐色。走进一看,这些茶树枝面上的茶叶已经枯萎,部分叶片开始脱落。
“一个星期以前,这片茶山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从这周开始,茶树的干枯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我们很担心高温继续下去,会危及茶树的生命。”望着眼前生命力正渐渐流失的茶园,负责茶园管理事宜的杨经理显得愁眉不展。
得知持续高温 使我市部分茶园出现旱情,7月27日上午,市农科院的几名茶叶专家驱车来到黄荆塘茶叶村,为该村送去《高温旱害茶园减灾和恢复技术措施》。经过现场查看,专家们指导茶农:“这片茶山以风化石为主,土壤不保水。建议使用普通稻草或杂草覆盖地面,再用水浇透稻草,减少水分的流失、蒸发。浇水切记避开高温时段,要选择早上5点至9点及傍晚4、5点钟以后这两个时间段,否则蒸腾的水蒸气会蒸死茶树。高温干旱期间,停止打药、施肥,切忌采摘、修剪茶叶,等到高温基本缓解、茶园土壤湿润后再适度修剪,进行肥培管理,并留养秋茶。”
顶着炎炎烈日,茶叶专家又来到咸安区浮山办事处浮山村,了解桂泉茶场的旱情。茶叶专家丁坤明将《高温旱害茶园减灾和恢复技术措施》送到茶场负责人陈大明手中。见这位老茶人的茶园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在面对旱情之时所采取的措施十分得当,专家们才带着满身汗渍,奔赴下一处需要技术指导的茶园基地……
全院出动战高温
自7月16日上午,市气象台对外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后,连日的高温令不少地区出现干旱、农作物受损情况。为降低农民损失、确保各种科研农作物试验顺利进行,市农科院全院上下积极、主动行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迎战高温“烤”验。
院里及时成立抗旱调研小组,奔赴基地察看灾情、看望一线职工,并叮嘱他们针对我市气候情况,因情施策迎战旱情。同时,针对多种不同农作物,整理汇编了多个抗旱减灾技术手册,深入田间地头送给乡亲农户。市农科院还针对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高温灾害天气进行长远部署,对提高农作物抗寒抗高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连日来,市农科院的农业科研人员们根据部署,马不停蹄的奔波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不信你去看——在温度达40°以上的果蔬大棚里,果蔬专家施仕胜正手持水枪为一株株火龙果浇水降温;苎麻种植园内,苎麻专家汪红武正细细观察太阳炙烤下的一株株麻树的生长情况;还有农机专家、水产专家们……纷纷与烈日为伴,他们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将抗灾资料发到农户手中。(香城都市报记者 陈婧)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高新区举行企业家协会交流会 70多人出席
下一篇:
赤壁市平安创建工作通达神经末梢 激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