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钱成成、郑梦溪报道:“入冬以后,天气越来越冷,要赶紧补点冬肥,以保障果树的生长,明年的枇杷才能有个好收成。”16日,通山县大畈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正在林间忙碌的贫困户袁平乐如是说。
73岁的袁平乐头发花白,是大坑村精准识别贫困户。虽然他家里种有十几亩枇杷,但由于缺少劳力与技术,种植效益比较低,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
“成立合作社前,枇杷种植大多是散户,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既不利于种植,也不利于销售。”合作社负责人袁观强说,2010年,合作社成立并陆续吸纳周边150多名果农,形成了如今1.3万亩枇杷的种植面积。
此外,作为大坑村一名基层党员,袁观强深知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先后创办大畈枇杷协会,成立枇杷协会党支部,通过“党建+非公组织”模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腰包鼓没鼓,这两年袁平乐感受最为深刻。
袁平乐说,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大伙儿的枇杷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如今,不仅形成了统一的销售渠道,还打响了“隐水枇杷”的品牌,自己家每年种植枇杷的收入,要比以往多出上万元。
近年来,通山县积极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擎作用,筑牢基层“红色堡垒”,在脱贫攻坚一线让党旗飘起来、党员站出来。
该县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督促各村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落实民主公开要求,同党员、群众代表一起分析研判本村发展基础,谋划发展思路,先后涌现出了大畈镇大坑村“隐水枇杷”、南林桥镇石垅村“冷水小龙虾”等一系列特色品牌。
同时,该县夯实责任,量化考核,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推行党建扶贫“一揽子”考核,把精准扶贫业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推动精准扶贫提质增效。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