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黎志远 兰水月
伴随着机器轰隆隆的作业声,一根根统一规格的竹条和木材从机器中“吐”出,并整齐地码放起来……6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赤壁市陆水湖办事处的安邦木材加工厂时,该厂负责人邓建安正在组织员工向运输车上装卸竹材。
瘦高的个子,身着红白相间的条纹休闲衫,黝黑的脸上渗着豆大的汗珠……邓建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阳光”。
今年31岁的邓建安,是崇阳县桂花镇仙坪村6组人。仙坪村与桂花泉集镇相隔60多公里,但距赤壁市陆水湖办事处却不到6公里,所以该村很多人都在赤壁工作、落户。
“其实,创办这个厂子,最初的想法就是不能让家乡的好资源白白浪费掉!”邓建安告诉记者,过去因为家里困难,他中专没毕业就辍学外出务工了。由于学历浅,他在外干的都是繁重的杂活,而且工资很低。
“身处喧嚣的大城市,但心里总是想念着家乡郁郁葱葱的大山,怀念那竹林中的清新空气。”邓建安说,怀着开发家乡竹木资源的理想,2007年他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到了村里。
仙坪村田少、地少、山林多,楠竹总面积达1万余亩,人均近10亩,祖祖辈辈们都靠竹子为生。
“让竹子变成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去山上砍竹子,然后把竹子扛到通车的路段,卖给竹贩子;一种是把竹子加工成竹制品再出售。”邓建安想,如果对村里的竹木资源进行深加工,村民的资产财富一定成倍增长。
于是,邓建安的第一次创业,就从竹子初加工开始,通过把山上的楠竹加工做成竹筷子,实现资源增值。可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投入成本过高,产品效益过低,开始两年亏得很惨,除了赔掉自己的全部积蓄外,还欠了一身外债。
山上交通不便,何不把厂子建到山下?做筷子效益低,为什么不加工成其他产品?邓建安反思和总结失败的原因后,于2009年在山下的陆水湖办事处租了一片空地,建起竹子加工厂。只不过,这一次是把竹子破开,加工成规定尺寸的竹条,这种竹条可以用来制作竹跳板,也可以用于搭建蔬菜大棚。每年除了吸引山东、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客商上门收购外,邓建安还利用自己精通网络的优势,进行线上销售,使生意越做越大。
2015年,邓建安开始扩大规模,新增木材加工生意,通过制作高密度板的夹心层,把本地的木材资源变成财富,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向恒大地产、岭南生态文旅等多家知名企业供货,所加工的产品除了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南非等地,年产值近800万元,带动全村30多人就业。
“十年前,我们村里人怎么也想不到,漫山遍野的楠竹和木材,还能走出国门赚取外汇;更没想到,昔日的毛头小伙邓建安,竟成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仙坪村支书陈早明表示相信,有了邓建安这名年轻党员的领头,全村人的生活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升。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供电公司排查安全隐患 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下一篇:
中考成绩7月2日前后公布 7月8日左右填报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