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黎志远 徐功频
清晨,阳光斜倚在青翠的金紫山上,光滑的树叶折射出耀眼的金光。南侧一平坡处,一个人正拖着长长的影子,赶着一群黄牛上山。牛儿“哞哞”直叫,脖铃叮当作响,原本清静的山间顿时热闹起来。
7月14日,记者走进崇阳县桂花泉镇三山村采访时,偶遇“牛倌”邓凡虎。
邓凡虎今年54岁,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原本在武汉从事大理石切割工作,后来由于患上了高血压,加上老母亲生病,就辞职回家了。
这几年,他先是为老母亲治病,接着改造住房,花光了全部积蓄。谁料,母亲去世后,他的爱人和儿子又相继患病,每月光吃药就得1000多元,生活十分窘迫。“村子背后的金紫山是一个天然的大牧场,适宜养牛养羊。再加上,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生态放养的牛羊肉销路很好。”邓凡虎说,镇村干部在该村走访时,帮他谋划了一条“脱贫路”——养殖黄牛。
虽说小时候放过牛,但大规模的养殖,邓凡虎心里还是没谱。驻村干部多次上门引导,邓凡虎才下定了决心。2015年7月,他从亲戚朋友家借来5万元,投资1.5万元建起了牛棚,然后从相邻的仙坪、松柏等村,买来了12头黄牛,进行放养。
“每天得上山巡查,一是为了不让牛侵害别人的山林;二是为了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尤其是那些要生小牛的母牛。”邓凡虎说,养牛一点也不轻松。刚开始时,由于没经验,牛不见了,自己满山盲目找,有时半夜还得打着手电找。后来,他买来了牛玲,就有“信号”了,走的次数多了,对这里陡峭的山路已习以为常了。
干一行,钻一行。为了明白如何让牛在山区过好冬、如何做好初生牛犊的抚育,邓凡虎除请教兽医外,还经常买回一些书籍,钻研相关养殖技术。通过两年多的积累,他还掌握了一套治疗黄牛长虱子的方法。周边的一些村民常向邓凡虎取经,他也乐意帮忙。
每到下半年,黄牛行情看涨,订购牛肉的客户电话不断,邓凡虎却舍不得卖。
“目前,黄牛已经发展至30多头。在驻村干部帮助下,我今年又办理了8万元的无息贷款,准备再买些小牛犊和种牛,新建一个牛棚,至少可养50头。”邓凡虎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赤壁市加快“一张网”联通 推动“放管服”改革
下一篇:
通城麦市镇天门村完善公路建设 打通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