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大地,充满希望。
按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乐谱,咸宁在田野上奏响希望之曲,把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
特色农业:吹响百亿产业“集结号”
我市特色产业高位推进,着力打造百亿竹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
11月5日至6日,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油茶产业在全国14个省区市全面推进,存在着基地规模偏小、企业主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难题在咸宁找到了答案。”
就拿通城来说,目前,该县油茶种植面积21.9万亩,占全县山林面积的20.7%。从品种选育到良种繁育、从种植到管护、从采收到加工、从标准到质量环环紧密相扣,通城已是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示范县,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
我市是全国三大茶马古道源头之一。截至去年底,全市茶园基地总面积21.26万亩,产量2.14万吨。预计我市今年新增茶园基地4.3万亩,增幅20.23%。
8月2日,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设立1亿元基金,全力打造百亿元茶产业集群。
从咸安区贺胜桥镇到赤壁市赵李桥镇,我市正打造沿107国道的百公里“茶叶走廊”。赤壁和嘉鱼的老青茶区、咸安有机茶区、通城和崇阳的名优早茶及精制茶区、通山高山红茶区已初具规模。今年7月份,赤壁市被中国流通茶叶协会命名为“中国青砖茶之乡”。
全市投资8亿多元,打造羊楼洞茶业、双狮茶业、赵李桥砖茶以及通山“瑶山红茶”四大加工产业园,部分生产线已经投产。四大加工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茶叶产值28亿元。
咸宁素有“楠竹之乡”之誉,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60万亩,年产楠竹2200万株,竹资源占全省的80%。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打造百亿元竹产业的目标。
3月15日,咸宁—安吉竹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暨招商推介会举行。浙江荣事实业集团等9家企业,分别与我市签下竹楠木绿色建筑材料深加工、竹地板加工、竹板材加工等项目。
竹产业快速发展,关键在龙头带动。市级财政已安排1亿元作为竹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培植竹产品加工企业、竹产品研发。咸宁竹循环产业园、赤壁竹产业园和崇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江南春竹业、华港建筑、鑫森工贸、冠森竹纤维、格林达竹业等投资过亿元的竹加工企业,正在抓紧建设。
龙头企业:唱响助农增收“好声音”
11月30日至12月3日,我市组织4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参展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届中国武汉博览会,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市独有的生态农业和实施绿色崛起战略的新成果。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先后参观了我市展区,对咸宁农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4天的农博会,我市总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签约成交项目23个。咸宁农副产品获农交会金奖2个、农博会金奖26个、优质奖1个。
深受欢迎的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具有咸宁特色的农产品,如通城的本草天香油茶籽油、通山的香榧;二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如崇阳的众望麻花、咸安的红豆杉;三是注重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如赤壁羊楼洞茶业的砖茶和嘉鱼簰洲湾的鱼圆子,更吸引消费者。
农博会的丰硕成果,来自我市内部培植、外部引进龙头企业,构筑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
今年5月,我巿与中国500强企业雨润控股集团在江苏南京签订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雨润控股集团将斥资16亿元,围绕我市农产品特色,打造包括冷链物流、仓储、配送、检验检疫及配套商务、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咸宁雨润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我市农产品可嫁接雨润集团的著名品牌,进入国内外各大高端市场,大大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今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总数达到44家,其增幅不仅是我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同时也位居全省之首。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7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347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巨宁森工,1亿元以上的有36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64家。
我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努力促进楠竹、茶叶、油茶、蔬菜、水果、畜牧及水产等特色农业开发。全年共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化板块基地350万亩,先后向省农产办申报了咸安区贺胜桥镇万秀村等11家特色示范村,以嘉鱼蔬菜、通城油茶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省内外颇具盛名。
龙头舞,产业兴,农民富。龙头企业在带动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联结基地361万亩,带动农户38.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服务、流通等多个领域。
土地整理:奏响普惠百姓“大合唱”
“现在种田赶上了好时候,路修到田边,光省下的转运费就相当于每亩增收三五百元;百里长渠围着田,再也不用担心被水淹了。”12月5日,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农民王兰球向记者介绍。
走进嘉鱼、咸安、赤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田间小道纵横交错。田间地头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志牌醒目耀眼,一派盎然生机。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土地整治资金40多亿元,大力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先后实施了嘉鱼潘家湾、新街、咸安向阳湖、赤壁黄盖湖、柳山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面积达216万亩,促进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让全市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国家投资900多万元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在嘉鱼县簰洲湾铺开后,项目改造了沙化最严重的2500多亩农田。农民在田里种蔬菜,一亩地年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
去年6月27日,全国“贯彻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现场会”在咸宁召开。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咸宁市在科学用地方面做出了典范。
借助咸宁现场会的契机,今年,我市编制完成《咸宁市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目前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规划》目标明确,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覆盖,为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水利建设:敲响大地丰收“希望的钟”
隆冬时节,鄂南大地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秋冬播的热潮。
在去年“挖万塘、惠民生”,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问题的基础上,我市针对今夏特大旱灾暴露出的农田水利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基固本。
11月7日清晨,咸安区大畈陈拦河闸除险加固工地已是一片繁忙。该工程属淦河中下游整治工程之一,总投资4983万元,主要是拆除重建两岸上下游防冲挡墙,疏浚下游河道,增设计算机监控设施,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提高淦河中下游的防洪抗旱能力,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为切实解决今年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咸安区坚持大干水利的思想不动摇,持续投入的决心不动摇,一干到底的劲头不动摇,计划投入2亿元,开工建设7个水利工程项目,并于2014年汛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施工任务。
嘉鱼县抢抓有利时机,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目前,该县已投资3.3亿余元,完成了渗子湖中型水库和6座小型重点水库整治,东西湖围堤、接里湖等湖堤民堤除险加固,鱼岳、高铁片小农水建设,三湖连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并解决了2.1万群众的吃水问题。
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度,全市投入资金17.8亿元,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681处,完工2681处。其中,一大批国家投资的防洪抗灾和民生水利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度,全市计划投资17.02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236处。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秋冬农业开发。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秋冬播总面积222.74万亩,比上年同期扩大5万亩。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战胜了今夏百年不遇的高温旱灾,实现了粮食“十连丰”、农民收入“十年增”。
(咸宁日报记者 江世栋 通讯员 谢晋 徐家宏)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下一篇:
咸宁市领导督查城区创卫 要严格按标准逐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