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开发区工委书记程群林:开发区党员干部要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践者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省委对咸宁工作的要求,也是市委对咸宁经济开发区工作的要求。咸宁经济开发区如何努力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我们着眼长远、谋划发展
咸宁经济开发区随着多年大投入、大建设,进入发展瓶颈期,一度出现“无地可用”难题。开发区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谋划。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了“清理调整一期、全面建设二期、规划启动三期”的发展思路。
按照“清理调整一期”目标,我们成立专班,真抓实干,清退出一批闲置项目,收回闲置土地近3000亩,为一期调整转型打开了空间。针对生活设施不配套问题,我们按照“产城一体” 的思路,进行用地调整,规划出中心商务区、蓝领新村、黄鹤楼酒文化产业园等“产城一体”带动项目,构建“15分钟生活圈”。目前一期正朝着“金融港”、商务区、特色产业和工业旅游区的方向转型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二期”目标,我们集中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成立二期建设指挥部,集中力量推进二期10平方公里建设,突破二期村庄密布、电网管网交错、丘陵高低起伏的瓶颈。两年时间,二期“七通一平”基本完成, 确保了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一批项目投产。同时,完成官埠大道河道整治、绿化、亮化、亲水平台建设,规划“桂花天街”项目,打造咸宁版“清明上河图”。
按照“规划启动三期”设想,经过反复踏勘论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踏勘和现场办公,确立了建设100平方公里“武咸工业走廊”的发展规划。先期启动横沟范围48平方公里区域,从长远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解决开发区发展空间问题。一年多时间,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征地1.5万亩,完成首期交地3000亩,8条道路全面开工建设。华帝燃具、3D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或即将落户。为了配套三期居住、生活、教育等设施,推进“产城一体”,规划启动“横沟新城”,规划建设3000套公租房、村民安置点、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山水公园等项目。
通过一年多实践,“清理调整一期、全面建设二期、规划启动三期”的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开了开发区工作新局面。2014年,开发区根据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出“一期收官、二期满园、三期拓展”的思路,把开发区建设一步步向前推进。
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突破困局
开发区遇到的另一个瓶颈问题是“无钱可用”。过去开发区建设融资主要靠出让商业土地、靠银行贷款,现在这两个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开发区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打破常规,多管齐下,通过发债、信贷、土地出让等多渠道筹资金,突破“无钱可用”的困局。
在争取债券资金方面打破常规。对于十分陌生的融资渠道,开发区通过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债券公司等专业机构反复进行学习、探讨、论证、辅导,然后付诸实施。借鉴东部沿海地区融资理念,以做真做实、做大做强融资平台为突破口,启动荣盛公司发债工作。通过精心组织,把握节点,扎实推进, 2013年6月,成功发债,为国家关闸前获批的同类企业债券发行第三家,全省近五年同类评级企业债券发行体量规模和利率最佳。荣盛公司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目前最大的国有控股公司。
在以项目争取资金方面打破常规。随着一、二期入园项目越来越多,规划建设公租房对于节约、集约用地,留住企业职工,解决招工难题意义十分重大。由于投入巨大,如果不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只会望而却步。经过充分论证,通过“以项目做BT,以项目争资金”的办法, 2013年启动了公租房项目。通过积极申报,该项目争取债券资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资金和民间资本4亿多元。
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我们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项目是开发区立区之本。为了破解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问题,开发区一手抓土地、一手抓资金,一手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工业崛起”任务目标落实。
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开发区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资金,同步交叉在二、三期组织开展了七轮“百日会战”。分别成立二期、三期、公租房建设指挥部,靠前指挥、一线推进;数十个工地同时推进,数百台机械车辆全线作业;工作碰头会和主任办公会一律安排至晚上或周六、周日;近百名开发区机关、咸安专班、市直专班干部取消节假日,“五加二、白加黑”,长期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两年来,开发区干部职工及专班工作人员,节假日、双休日累计加班近一万天(工作人员平均每年加班70余天)。通过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常态化,刷新了多项开发区建设记录。完成征地近2万亩,报批近1万亩,新修道路17条。征地是前4年总和,道路建设相当于前3年总和,拆迁房屋、清表、平地一年相当于2年工作量。2014年,为了实现“一期收官、二期满园、三期拓展”目标,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大会战”。
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我们善于学习、敏于创新
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金融服务配套完善在招商引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去年以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学习和运用资本运营手段,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七通一平”。
2013年是开发区金融平台建设富有成效的一年。我们以荣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新成立时泉担保、博仁小贷、桂冠资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6个金融平台,共为37家园区企业提供各类贷款2.9亿元。
2014年,开发区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开展经营性金融业务,整合担保、小贷、融资租赁及保理业务,构建帮扶企业融资的多种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市区内的金融机构集中进驻,建设咸宁“金融港”;通过市企业投资服务中心,设立 “产业扶持基金”、“引导基金”、“创业就业基金”等多支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时泉担保、博仁小贷、桂冠资产管理、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现有金融平台,发展“集合金融”;探索“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园区”等招商模式,通过产业基金资金的引导,助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通过多年的建设实践,我们切身体会到开发区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魂、关注民生,保持园区和谐发展。
把公租房项目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创造消费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程,“产城一体”示范工程。一、二期规划5000套,三期规划5000套。按照品位精致、方便舒适、里外兼修、新潮时尚、样板小区标准,一二期已建成4000套,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预期解决1至2万人居住问题。三期5000套公租房已开始规划,今年上半年启动。
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解决被征地农民出路增加收入问题。开发区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标准,规划建设还建点9处,迁村腾地,集约、节约用地4800余亩。同时,为了解决村组征地补偿资金出路,增加被征地村组及村民收入,解决村级预留地1200亩,用于村组建设标准化厂房。
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与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保障被征地农民“洗脚上岸”,“失地不失业、失地不致贫”。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保险也实现了全覆盖。失地劳动力也得到就地转移,近年来通过实施“阳光计划”、“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创业技术培训,既为企业输送了产业工人,也实现了劳动力的转型。开发区建设带动了被征地农民就地致富,园区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年来,开发区虽然集中征地拆迁、快速推进建设,但是园区始终保持和谐稳定。
编辑:zhus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