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策马扬鞭 —— 通山县脱贫奔小康试点的五年攻坚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4-03-24 07:03:00

  

  五年前,通山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7个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之一,五年间,通山脱贫奔小康试点成绩如何,城乡面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近日,咸宁日报记者走进通山 ——

  山门洞开,交通先行引巨变

  19日,春风拂面,暖阳普照。咸通高速南林桥出口处,多辆本地小车排队出站,另一边,也有多辆鄂A牌照的小车等候进站。过站后,来往车辆开足马力,驰骋在宽阔的高速大道上。

  在武汉置业的通山人郭涛对这条高速赞不绝口:“从武汉出发,经京珠、咸通回通山只需80分钟,太方便了!”

  斗转星移。随着杭瑞、大广、咸通三条高速的建成通车,通山已彻底告别封闭落后的交通状况,鄂东南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形成。作为咸宁的次中心城市,通山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高速骨架建起后,通山再接再厉,改造升级山区路网工程:东拓甘燕线、南修砂铜线、西续高雨线、北引板富线、中扩厦闯线、城区新建工业大道、核电路延伸线和羊都大道延伸线,交通六路大军齐头并进。一条条扶贫路、旅游路、工业路相继建设通车,使乡村公路的“毛细血管”纷纷对接上了高速“大动脉”。

  脱贫奔小康试点5年来,全县新修改造县乡公路123公里、通村公路1456公里、通水泥路的行政村187个。目前,全县内外连通、城乡互通,形成了“半小时交通经济圈”。

  山门洞开,信息流、机遇流纷至沓来。通山借此多轮修编城市控详总规,大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迎宾大道、亲民公园、人民医院搬迁、通羊河改造等一批批省直部门援建的公益项目相继建成,中心城区功能明显改善,城区范围拓展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6%,较5年前提高了近17.5个百分点。

  凭风借力,产业突破强根基

  金镶玉、荷花绿、通山红、九宫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品名飘红全国建材市场。

  华长春,一个年近六旬的农家妇女。她主营的石材企业捡拾遗弃的边角石材,聘请能工巧匠,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除了内销,还出口欧盟和中东等地。身家早已过千万元的她,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人脱贫致富。

  石头唱起“脱贫歌”、“致富歌”。通山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钒石、玄武石储量名冠华中,已探明石材储量35亿立方米。丰富的石材资源,为脱贫奔小康提供了天然资本。通山借此全力打造“五石”百亿产业集群。

  5年间,通山收获“中国大理石之乡”,大理石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县域第五,石材产业跻身全省52个重点产业集群,年产值40亿元;全县现有石材企业287家,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人平通过石材增收500元以上。

  同时,还根据“绿色崛起先行区”的发展定位,招大商引大资,倾力打造全国新型能源示范基地。

  中部首个风力发电场九宫山风电正式运行,投资2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签约,投资30亿元的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投资逾30亿元的大阳山、大平山风电均达成投资意向和签约意向……通山已拿到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的牌子,一座集“核电、风电、水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一体的百亿元绿色能源基地雏形初现。

  全县还大打“武钢牌”、“回归牌”,借风行船、借力发展,吸引了武钢森泰、科奥医疗器械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

  脱贫试点以来,通山累计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项目200余个,其中过亿元的35个,规模工业增加值较5年前增加了385.5%。

  创新求变,特色优势更明显

  通山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70.1%,青山是宝、洞里是财,绿水是金。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以脱贫奔小康为契机,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把生态资源变为‘聚宝盆’,让青山变成‘金山’,让溶洞变成‘钱洞’,让水库变成‘金库’。”县委书记杜文清说。

  5年间,九宫山、隐水洞被评为国家4A景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九宫山、闯王陵、隐水洞、富水湖、王明璠大夫第先后成为国字号旅游品牌。5年来,通山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0亿元,形成了滑雪、避暑游、漂流、洞穴观光和乡村旅游五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此外,勤奋的山里人还用特色农业叩开了致富之门:打造了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华中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落户九宫山镇,建成了楠竹、香榧、茶叶、油茶等6个万亩板块基地。九宫山有机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慈口蜜橘、富水鳙鱼、大畈枇杷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瑶山红茶获“国际博览会一级金奖”。

  贫县通山,集“老库山穷”为一身,发展基础弱,赶超任务重,融资难度大。于是,创新成为唯一出路,先行先试成为正确途径。

  与武大合作,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基地,打造了全省首个股权交易“通山板块”,14家企业登陆湖北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实现直接融资1亿元以上;18家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8个农畜产品登陆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开辟了农产品网上订单交易新路子;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县花落通山……金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之路,通山越走越宽广。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节节高

  在大路乡上仇新村,只见格调一致的小楼房,整齐划一,生活区清洁卫生,绿化完备,俨然一个花园小区。

  “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民余莲花感慨。搬到新村来后,余莲花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馆,附近几个村村民红白喜事设酒宴都在她的餐馆里,生意很红火。

  村支书仇贤谷介绍,该村村民以前居住在闯王镇海拔800多米的太平山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行整村搬迁,让全体村民走出穷乡僻壤。新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施工,成为全省“异地搬迁美丽新村”。

  人饮工程,土地整治,学校搬迁,医院扩建……5年来,通山投资15亿元,建设民生基础工程。共搬迁1316户、4606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89户,贫困人口年末数由14.6万人减少到8.59万人,减少6.01万人,年均下降11.38%。

  “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通山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田开发等各类相关资金,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的方式,集中投向试点示范村建设,带动社会投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多元投入新格局。

  利用国家的保障、救助制度和惠民政策,该县实现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全省第一,受国务院表彰……

  一幢幢农家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条条平坦路穿梭于山里山外,一张张朴实的脸上挂满笑容……自强不息的通山人,如今在脱贫奔小康的大道上,策马扬鞭,急驰向前。 (记者 徐世聪 特约记者 陈卫民 程平利)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省检查组:咸宁市两家奶厂21项指标全部达标合格
下一篇: 咸宁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开发区工委书记程群林:开发区党员干部要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践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