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甘青、特约记者彭志刚、童金健、通讯员张红光报道:12日,余曙光开着奥迪来到赤壁市农业局,专门请专家田雁明给中稻秧苗诊病。前一天,余曙光发现在自己承包的2800亩田里,有些秧苗出现了枯萎症状。
车子直接开到田边。20个崭新的育秧大棚呈现在田雁明眼前。田雁明打趣说,曙光,别人是开着奥迪撑门面做生意,你倒好,开着好车来种田。
今年39岁的余曙光是赤壁市中伙铺镇人,祖辈都是农民。初中毕业后,他回家务农,觉得种田没有出路,便外出找事做,先后在广州打工,在温泉开店,在乡镇办厂……多年打拼,最后成为工程承包商。
离开田地21年后,去年年初,余曙光决定回乡务农。
务农的决定遭到家人反对,认为他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再从事生疏艰辛的农业,不划算。这一行为也引发了当地村民的不解,说他“钱多了烫手,往地里扔,没事找事做”。
然而,田雁明懂得余曙光的心事。去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一说法后,余曙光就致电农业局咨询,希望从中寻觅商机。“农业虽然赚钱不快,但赚得稳。这些年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让农民种田越来越有盼头。”农业局帮他分析了利害得失后,余曙光动心了。
余曙光在京山米业等现代农场考察后,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潜力,一亩农田纯收入超过200元,也了解到不少城市资本正在积极进军家庭农场。
余曙光发现,城市资本下田确实给田间注入了活力,但有些资本投向看中的是政府倾向农村政策和土地增值潜力,抢先下乡流转土地,等待土地升值。“我们本是农民出身,既了解农村,也对农业有感情。草根资本更该有所作为。”余曙光说。
去年10月,余曙光投入300万元在中伙铺镇承包了2800亩田地,兴办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生产。他的家庭农场先后购置农机具12台(套)。
前不久,赤壁市委书记江斌来到余曙光的农场,鼓励他办好家庭农场,帮助他解决疑难问题,更让他吃了“定心丸”。余曙光表示,明年将加大投入,兴建粮食加工厂,届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家庭农场的运作更加稳当。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