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 旅游已成为许多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精神生活的一种需要和方式,而中国人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也逐渐由过去“方便自己、麻烦他人”转变为“文明出游、共获快乐”。
“十一”黄金周已进入最后一天。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至6日17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24个直报共接待游客36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11%。
已经走过15个年头的“十一”黄金周,曾经出现过游人的种种不文明举动,垃圾堆山、涂鸦连篇、动物受惊、花草不宁、你推我搡、袒胸光膀……然而,随着愈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规范,文明出游渐成中国人共识同举。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表示,持续抓好旅游工作,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使文明旅游意识深入人心,使文明旅游成为每一位游客的自觉行为。
“希望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的眼泪。”在黑龙江省富锦国家公园,随处可见诸如此类的警示标语。这处由耕地“还原成”湿地的景观在引来无数游人涌入的同时,也警示着人们文明对待脆弱的湿地环境。
东北林业大学湿地保护专家于洪贤说,湿地生态十分脆弱,湿地生态的保持受到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伴随着游人的涌入,产生的大量垃圾较难以降解,势必对湿地生态带来破坏。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择自驾游的黑龙江佳木斯游客张浩在出发前特意准备了许多塑料袋,“随时把垃圾整理好,方便自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张浩说,“其实,落实文明出游的理念并不难,关键还是看行动!”
黄金周期间,新华社记者走访古都南京部分景区。在明孝陵、中山陵、明城墙等主要景区,记者频频见到“XXX到此一游”的涂鸦,有些刻画明显已经有了些年头,有些则看上去痕迹尚新。
中山陵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年乱刻乱画的现象已经少了很多,尤其是去年南京一个中学生在埃及神庙刻字被曝光以后,全社会对于这种行为基本形成了共识,“但还有极少数游客会乱刻乱画,尤其是有些在砖石、木头上的刻画很难去除。”
南京夫子庙景区负责环境卫生的余队长说,国庆期间占地约2.63万平方米的夫子庙景区有90个清洁工,保证出现的垃圾在5分钟之内清理掉。不过,记者看到,很多清洁工处于比较“清闲”的状态,一位张姓清洁工说:“乱扔垃圾的人少了很多,我们有时甚至要十来分钟才需要动一下。”
从今年春节以来,海南省三亚市知名旅游景区大东海公共海滩因出现诸多裸泳裸晒的中老年男子而备受关注。记者黄金周期间在大东海发现,公共海滩上晒太阳的中老年男子已经再没有“裸”的行为。
游客不文明行为不仅有损国人形象,更会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和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据江苏省无锡市园管中心景区管理部的负责人介绍,每年无锡鼋头渚、锡惠、蠡园、梅园、动物园等几大景区,仅为游客不文明旅游买单的费用就超过千万元。
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国力求将国家治理推向法治轨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旅游作为公民生活的重要方面也将被纳入法治范围。
2013年“十一”黄金周之初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十三条明文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武汉大学旅游发展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熊元斌认为,将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法律释放出积极信号,即中国政府重视个人行为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关系,并着意提升国民文明素养。
旅游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通过政府有意识引导、法律有效规范、社会共同监督、公民个人意识觉醒,中国人将逐步改善近年来在旅游方面的负面形象,而“文明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参与采写记者:刘斐、许正、刘巍巍、郑玮娜)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