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6.5:34.1,这是2010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17.5:49:33.5,这是2015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五年间数字的此消彼长,向世界诉说着一个变化:咸宁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驱动的新型工业比重明显加大,也预示着咸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站到新的历史起点。
高新产业突破 重构咸宁经济支柱
过去的五年,咸宁发展处在一个重要关口。
一方面,咸宁经济块头小,产业底子薄,市场主体偏少,面临着做大总量、夯实底盘的紧迫任务。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咸宁面临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发展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块头不大,何以成就鄂南强市?质量不优,何以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赶超跨越?
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坚持“效速兼取、去稳竞进”,以非常之举推进工业崛起。
于是,《关于实施“一工程三计划”加快推进工业崛起的意见》应时而生,通过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大园区”工程,完成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资源性产业开发计划,明晰了工业崛起路径。
紧盯着“一工程三计划”,寻求优质项目投资作支撑,以高新产业增长为驱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此,全市上下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拉练、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机制,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逼着一级干。
通过五年的“带着干、逼着干”,全市工业经济底盘快速壮大。“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20.3%。
在壮大底盘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GDP增长的关系,走健康、绿色、优质、高速的发展新路。
全市在工业项目建设中恪守“五个一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淘汰,未完成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县市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不贷。
“五个一律”划出的红线,逼迫污染、耗能的企业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高新产业,全市工业经济从传统的电力能源、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等支柱产业,转变为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
如今,咸宁高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财源增长的动力区。预计今年咸宁高新区与各县市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可达1500亿元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以上。
三大百亿产业 书写现代农业新篇
绿色是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最优的业态。
地处北纬30度线上的咸宁,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4.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地表水IV类及以上的水体比率达100%以上,成就了中国茶叶之乡、楠竹之乡、油茶之乡的美誉。
立足绿色之本,着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设立1亿元的楠竹、茶叶、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县市区建10万亩、乡镇建万亩、村建千亩的“十万千”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三个文件共绘一张蓝图:到2020年,实现竹、茶叶、油茶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
政策红利释放巨大的刺激效应:三大百亿产业基地面积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递增,从事楠竹、茶叶、油茶深加工的“农”字号企业和园区陆续上马,产业龙头不断涌现,品牌价值快速提升——
茶产业开启暴发式增长。2013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比上年增长87%。2014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增幅超过30%。今年增速仍可保持30%。目前,全市茶叶品牌有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12个。茶产业的咸宁现象,引起世界瞩目。前不久,国际茶叶大会在赤壁召开,四海宾朋云集,五洲媒体聚焦。
竹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我市成功申报国家楠竹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各地楠竹种植和加工业再度掀起热潮,咸安竹产业园、咸嘉新城卓达竹产业园、天津首泰咸宁竹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竹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增幅前所未有地超过30%,2015年竹业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油茶产业异军突起。在2013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现场会上,通城县率先建成的全国首个油茶科技产业园和主题博物馆,受到国家林业总局高度评价。此后两年,通城油茶产业化进程加快,崇阳、通山等地油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油茶面积发展到42万亩,目前,年加工茶油1.2万多吨,产值20多亿元。
三大百亿产业的井喷,带动咸宁现代农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8家,巨宁森工、黄袍山公司获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羊楼洞砖茶文化成为全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华中两头乌、通山乌骨山羊、崇阳野桂花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第三产业提质 释放强劲发展动力
一年一度的温泉文化旅游节,贯穿整个“十二五”。
9月25日,以“游香城泉都、赏嫦娥奔月”为主题的第七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旅游节期间,旅游文化活动一直持续至国庆小长假。
中外游客闻着淡淡的桂香,在慢生活的节奏中赏花灯、猜灯谜、游园博,感受了咸宁别样的风情。拥有57万粉丝的网络名人@袁国宝,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写道:咸宁真棒,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桂花飘香,文化厚重,是一座难得的宜居之地!
从第三届到第七届,主题不同,但目标相同——以节促建、以节促变,效果相同——大大提升了香城泉都的人气和名气。咸宁先后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亚洲金旅奖·首批十佳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最佳高铁旅游目的地”等多项桂冠。
除了举办旅游节,我市还推出了温泉游、滑雪游、近郊游、乡村游等多元化的假日旅游产品,积极发展高铁旅游、城铁旅游、自驾游、湖泊游等新业态,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助推咸宁游持续升温。五年里,来咸宁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翻了两番。
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市第三产业竞进提质的一个缩影。
华中地区物流枢纽初具规模。我市以水公空铁多式联运一体、物流产业新城一体、网上网下市场一体等“三个一体”为模式,以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和铁路物流为方向,重点构建“一核二港三中心”,集中连片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目前,大润发华中物流基地、通城综合物流园、崇阳天城物流园相继建成运营,天成财富中心、泉都物流中心、咸安商贸物流区即将投入使用。
市域金融工程呈现创新效应。一方面,积极引进区域外金融机构在咸宁设立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设立红土成长基金、高投基金、企业应急循环基金,推出“政银保集合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启动实施“小钢炮”计划和“无微不至”计划。“十二五”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贷存比超过60%。2013年和2014年,我市连续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州第一名,通山、崇阳被确定为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县省级试点县。
“旅游、物流、金融”从三个侧面证明:我市第三产业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面”的扩张、“质”的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市统计局的数据有力地支撑了上述判断:“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为66.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3.4个百分点。(记者 陈新 王远远 通讯员 殷汉宁)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信访局履行信访工作职责 多措并举化解矛盾
下一篇:
咸宁市县级人民调解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崇阳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