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通城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纪实 用责任书写大爱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11-09 00:12

  扶贫攻坚,幕阜山麓战鼓声声;靶向发力,民营企业旌旗猎猎。

  近年来,通城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县已有54家企业主动与8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5亿元。

  连日来,记者走进通城企业车间和贫困户家庭,感受贫困户的艰难与希望、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探寻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通城模式”。

  扶贫扶志,瀛通电子托起贫困山区“小康梦”

  集山区、库区于一身的五里镇左港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去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91户、490人。因残致贫的七组村民黎明凤,就是其中的一户。

  3日,在瀛通电子生产车间,身着工装的黎明凤显得十分干练,忙碌不停。难以置信的是,两年前,她还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弱者。

  因生育引发腿部神经疼痛,黎明凤前几年落下双腿残疾,加之公婆身体不好,两个小孩年幼,一家六口靠丈夫打工过穷日子。行动不便的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与外人见面。

  黎明凤家的窘境,引起湖北瀛通电子董事长黄晖的关注。去年,他在左港考察精准扶贫工作时,走进这个贫困之家。

  “人穷志不能短”、“身残志更坚呀”,一席暖心话,改变了黎明凤的人生方向。她抬起病腿,出了家门,出了大山,来到位于县城的瀛通电子生产车间。先是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的培训,后来独自在成型外检车间当学徒,工友见她行动不便,给她特制了一把椅子。

  几个月后,黎明凤掌握了1000多个品型的电子电线产品,成为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名质检员。公司代缴五险一金,包吃包住,月薪有3300元。她又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工作着、生活着、快乐着。

  黎明凤的故事在左港不断地演绎。六组贫困户樊八龙致富无门,瀛通电子派人送来8只羊、3头牛,鼓励他发展养殖业;三组贫困户黄英甫几亩山地荒废,瀛通电子请专家上门指导种植药菊;二组贫困户胡金刚想办榨油坊,瀛通电子投资买来两台设备……

  今年起,公司拿出1000万元,分期对左港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开发,给贫困群众画出美好蓝图:升级7公里的村级公路,将3.5米宽的沙土路改造成7米宽的水泥路;新建4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30万元以上;开发水产基地、板栗基地、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基地产品全部直销公司食堂……

  此前,瀛通电子已投入900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寄宿的左港小学,解决400多名山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每年,公司拿出专款给贫困学生发生活补贴。

  “扶贫先扶志。黄董事长要让贫困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左港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典型村。”村支书付先明满怀期待。

  采访手记:精神扶贫是高层次的扶贫。近年来,通城民营企业家共200多人深入贫困山区,与精准扶贫对象攀亲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既从物资层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更从精神层面予以抚慰、劝勉和激励,大批贫困户由此改变人生命运,走上就业创业之路。“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赢通电子、平安电工、福人公司等企业捐巨资在贫困山区新建18所学校,用教育扶贫实践,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授鱼授渔,新三汇向贫困户传“致富经”

  “这猪长得快,瘦肉多,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品种呢……” 3日,大坪乡栗坪村5组,年近花甲的村民胡丛丙一边喂食,一边侃养猪经。

  他家养的华中“两头乌”一年可出栏两次,一次两头,毛收入1.2万元。这笔收入,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胡丛丙来说,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够他与老伴一年的花销。“多亏李老板帮忙,送猪崽又送养猪的技术。”

  胡丛丙说的“李老板”,是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金刚。作为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三汇拥有516户社员,建成万头规模的养殖小区,成为通城原种“两头乌”最大养殖基地。

  过去,乐善好施的李金刚经常把“两头乌”仔猪送给贫困户养,长大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可一些人不会养,一年只能出一栏,有的还把仔猪杀了“打牙祭”。去年起,他改变策略,送仔猪的同时送养殖技术。

  先是派技术员看猪圈是否通风通气,仔猪进圈后教如何防疫,还有粪便清理、饲料配方……李金刚派老社员带新社员、带贫困户,请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讲课,经过反复讲解和演示,大家都掌握了“两头乌”的特性和标准化饲养技术。

  “没想到养猪有这么多名堂。”养了大半辈子猪的栗坪一组村民黎逢甫,以前只是养猪过年,如今学到整套饲养技术,养猪卖钱、买肉过年,观念也变了,今年可望提前脱贫。

  目前,在新三汇合作社,共有来自栗坪及邻近的来苏、杨部、辉煌四个村的80多户贫困户。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曾经致富无门的贫困户,都学到了一技之长,脱贫致富的希望之门已经打开。

  “今后,要把母猪也交给让社员贫困户养,让大家学母猪繁育技术,赚更多的钱。”李金刚正在延伸“两头乌”产业链条,企业主营肉食加工和销售,把养殖环节交给社员,让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他的“养殖王国”。

  采访手记:传授种养技术,是比送仔猪、送种苗层次更高的扶贫方式,也是通城民营企业较为普遍的精准扶贫参与路径。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黄袍山公司在四庄小井等村建设高标准油茶基地1万余亩,福人公司与石南虎岩等村联建药材基地5个、面积2000亩……在这些基地,贫困户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种养技术,还增添了标准生产、绿色经营的新理念。

  就近就业,七里工业园给乡亲送“扶贫岗”

  2日,麦市镇七里村工业园亚科微钻公司,62岁的丁伯文正在数控车间清数、插盘,把工友们加工的微型钻头整齐码放在一起。

  在车间,老丁做的是辅助性工作,可收入比工友们少不了多少,除缴纳“五险一金”外,每个月可拿3000元左右。之所以能获得这个“轻松活”,是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贫困户。

  七里村6组村民丁伯文父母早逝,青年在家务农,中年出外打工。前年,他孤身一人回到家乡时,发现老房子已经倒塌,只得在村里租房住;不会干农活,只好打零工过日子。去年,经过层层评选和识别,他成为村里90户精准扶贫对象之一。

  村支部第一书记、亚科微钻董事长郑四来找到他,“您年事已高但身体还好,到公司做点事吧。”一个月的培训后,丁伯文正式成为了亚科微钻的一名车间工人,吃住都在公司。“这辈子可有保障了。” 老丁脸上挂满笑容。

  作为一家生产精密仪器的企业,亚科微钻60名员工中,有24人来自贫困户。回归经济活跃的七里村,村级工业园共有8家企业。近年来,每家企业都提供了“扶贫岗”:

  七里山矿泉水厂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25名贫困户签订劳动合同,每家安排一个人就业,工资待遇与其他员工一样;

  齐能电子对13名贫困家庭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公司的技术员;

  皇赐矿泉水厂提供门卫和环卫工作岗位,让无劳力的特困户也有了收入来源;

  志敏豆制品、宏宇塑胶等公司向贫困户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0多个……

  小小的七里工业园,一共提供了71个“扶贫岗”。其中,有本村的精准扶贫对象,也有邻近村镇的贫困劳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七里村贫困户就业率达到78%,可望在全镇率先实现精准脱贫目标。”镇党委书记梅夏明说。

  采访手记:就近就地就业,是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的好办法。通城民营企业送“扶贫岗”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是乡镇、村工业园优先安排贫困户就地就业;二是县里大企业把工厂车间建到贫困地区,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比如,玉立集团在塘湖镇荻田村投资建机织布厂,安排300名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力130人;平安公司在云溪库区新建8条云母制品生产线,库区230多贫困户劳力家门口上班。(咸宁日报记者 陈新 姜明助 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皮海波 李世鹏)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依托广交会平台 签回4000万美元出口订单
下一篇: 丁小强会见韩国义王市代表团 加强交流扩大合作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