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搭建党群“连心桥”,从阳光信访到责任信访,过去几年,我市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构筑维稳“防护网”,从社会治安到社会治理,过去几年,我市着力打通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共创和谐社会,咸宁一直在奋发作为,奋力有为。
阳光信访顺民意
11月17日,咸宁市信访局一楼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法定途径优先”主题的漫画讲解图。
“群众来了,先看个几分钟,再讲诉求。”市信访局局长朱从钦指着旁边的“阳光信访”信息系统说,去年,我市信访部门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三级“阳光信访”信息系统。
这种阳光信访畅通了群众来信渠道和办理渠道,把登记、转送、督办每一个环节做到位,实现了所有受理信访事项在系统流转,后台可跟踪,前端可查询,方便群众作评价,使办信工作公开透明。
举个例子。2015年 10月22日,咸宁农民工柳忠(化名)网上信访,反映项目方拖欠61万余元工资,希望能得到帮助。
在“阳光信访系统”上看到柳忠的情况反映,市信访局网络办工作人员朱敏将其转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
距办理时限到期前第9天,朱敏发现市人社局还未办理,遂打电话给具体经办人员督促;到第6天时,还没动静,朱敏请市信访局分管副局长给市人社局分管领导打电话,信访件转给咸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到第3天时,为督促人社部门办理,市信访局负责人还向市人社局负责人说明此事,请他督办。当天,人社部门作出处理意见。
这是市信访部门去年推出的“倒369”信访督办机制,采取网上盯和网下督相结合的办法,各县(市、区)信访局落实一名网上工作人员,每天对网上信访工作实行滚动检查、交办,网下督办则由一名分管副局长负责。信访部门相当于“导诊台”,有权处理部门是“坐诊医生”,两者各司其职,以解决有权处理机关当“甩手掌柜”、信访问题“程序空转”现象。
为了深化阳光信访,切实解决信访积案和难题,我市还首创了“书记陪访”信访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信访积案“一把手”总包案制度,市、区、县层层传导压力,促进问题解决,并将化解信访积案工作列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
去年5月19日,咸安区浮山办事处余佐村村民李桂云因丈夫交通事故死亡处理问题到市政府上访,余佐村党支部书记在本级不能协调解决的情况下,向浮山办事处党委书记报告,浮山办事处党委书记经过仔细研判,亲自陪同李桂云到交警、交通、咸运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几天之后,此案件得到妥善解决。
“书记陪访制度切实解决了群众‘不懂访’、‘无序访’和‘走弯路’问题,真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朱从钦介绍说。
统计显示,去年以来,我市信访部门及时受理率97.9%、按期办结率99.7%、满意率98.9%、有权处理部门满意率95%。
社会治理解民忧
11月10日,随州市委政法委专程前来市委政法委学习考察,这是市委政法委几年接待的近50批省内外取经者。
纷至沓来的取经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咸宁如何切实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创新社会治理。
特殊人群指的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刑释人员等。前几年,市委政法委经过深入细致分析发现:2009年,我市共发生命案42起,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所为的就有13起,占命案总数的31%。而刑事案件的70%是“两盗一抢”,“两盗一抢”60%是吸毒人员所为。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程朝阳说,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因素是重点人群,抓好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就是抓住了社会治理工作的“牛鼻子”。
于是,一场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治理工程正式启动。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怎么办?救助救治。
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实行以“网格筛查、集中救治、分级管理、全面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六应六尽”救治救助方法。破解了“家人没钱管、社会不敢管、部门各管各”的社会管理难题。
此后,我市每年拿出预算300万元,专门用于救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的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负责。几年来,全市累计救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528人,治愈出院2344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祸导致的命案再也没有发生。目前,全市有3700多个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农业生产,有86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或者个体就业。
吸毒人员怎么管?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2015年9月,中央综治办、国家禁毒办选取我市作为全国推进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
我市以此为契机,将全市街道社区村组划分为8991个网格,整合综合力量,在社区网格内开展对吸毒人员的管理管控工作。探索出了“基础信息进网格、监督管控进网格、帮扶安置进网格、禁毒宣传进网格、管理工作进网格”的“五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一年多来,市政府增加了禁毒专项经费1500余万元,落实社戒社康工作经费594万元,8个中心戒毒社区应运而生,25个社区戒毒工作站投入使用,10个街道乡镇开展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配备41名禁毒专职干部,专(兼)职社工75人,社区网格员8991人全面参战……
市禁毒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累计执行社戒社康1316人,动态管控8724人,社戒社康执行率、管控率、巩固率均呈现增长。
刑满释放人员如何控?社区矫正。
从2014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动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建设工作,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赤壁、通山、通城三个集教育、培训、矫治、救助、安置、食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全市也将逐步实现一县一中心,预计两年内全部建成。
不仅如此,我市还通过成立安置帮教协会,整合社会力量,织起全社会帮教网络。
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已逐步实现实体化、实战化和实效化:先后为935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技能培训,协助申请创业资金45万元,推荐就业172人次。全市依托各类民营企业建立依托型安置基地36个,先后安置5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就业。
“通过严打刑事犯罪、严整治安难点、严密治安防控、严管重点人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咸宁,这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程朝阳说。
共创和谐赢民心
掌握社情民意,开展公共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理。
这是我市打造阳光信访和创新社会治理所交出的答卷,在这张答卷里写满了民生、民意和民情,也收获了民心。
李云山是原双溪李容村支书,退休后,因为退职待遇较低,曾多次找到组织,并为此到省里上访。由于退职村干部待遇问题政策性很强,地方不能“另起炉灶”。为此,咸安区委组织部和双溪桥镇成立专班对其长期帮扶。通过多次上门沟通、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最终感动了李云山:“党组织对我如此关怀,今后我再也不上访了。”
吸毒人员胡某,吸毒史长达10年左右,购买毒品累计花费数百万元,原本富裕的家庭也被折腾一空,忧心忡忡的老母亲日常出门见到左邻右舍都抬不起头。从强制戒毒所回到家中后,社区将其纳入社区康复范畴,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多番上门做工作,拉家常,帮助做家务……起初带着抵触情绪的胡某和母亲都被感动,并主动接受社区康复管理。现在,胡某购置了货车跑物流,月收入万元以上,老母亲现在每天出门都是乐呵呵的,逢人都说社区干部的好。
社区矫正人员曾进是崇阳县古桥社区居民,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暂予监外执行三年。为了防止他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司法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嘘寒问暖,并通过有关法律的宣传,使他认罪悔罪;后来,还安排他免费参加了社区矫正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鼓励他大胆创业。
去年,曾进在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养猪场,建起了两个标准猪舍,当年净收入即达10余万元,还吸收了10多名村民到养猪场就业。现在,曾进感激地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我要好好珍惜。”
阳光信访顺民意,社会治理解民忧,共创和谐赢民心。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亮出了自己的评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要求“全国学湖北、湖北学咸宁”;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将咸宁市的做法、模式在全省总结推广。
——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得到中央综治办、国家禁毒办专题推介,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综治办主任陈训秋给予充分肯定;
——全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工作也受到司法部和省司法厅充分肯定,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近两年无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远低于全省1.5%的控制指标。
——我市信访工作目标考核成绩位居全省第二,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优胜单位”,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文明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咸宁日报记者 盛勇)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