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域旅游管理体制上,赤壁市、通山县完成了“局”改“委”工作;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上,设立旅游工商、旅游法庭、旅游警察,探索“1+3”联合执法模式;
简政放权上,完成导游管理体制改革;门票价格管理上,执行景区旅游门票价格管理新方案……
这是市委市政府顶层设计,先行先试,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结出的硕果。
目前,全市在建旅游项目28个,拟开工项目12个,在谈招商策划类项目28个,崇阳大岭村成功入选省级旅游名村、羊楼洞生态茶业产业园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黑山茶营地获得“国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
二
绿色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旅游业是咸宁的支柱产业。我市旅游业曾处于“三期交织,两个跟不上”即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旅游产业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务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放眼全国,北京、海南、云南等16个省份相继成立了旅游委员会,20多个省份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旅游行业群雄逐鹿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旅游客源竞争日渐趋于白热化。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何破荆棘出奇兵,补上“旅游产业融合、本级旅游发展、旅游行业监管、旅游规划统筹、市场营销整合、公共服务提升”六大短板,提升咸宁旅游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持续快速的发展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咸宁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发展契机。自2015年12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思考到实践,统筹布局,全面设计,步步为营,沉稳有力——
市委召开与党外人士双季座谈会,商讨旅游改革创新与大旅游产业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推动旅游的良好氛围;
市政府多次召开“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暨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推进工作责任落实,确定了“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
市人大对全市《旅游法》执行情况进行执法大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
市政协开展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专题调研,召开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幕阜山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专题报告;
《咸宁市建设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出台:实施“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多业融合、多元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三
格局,决定着咸宁旅游未来发展的大局。
咸宁的旅游发展与国家的改革同步。我国旅游业30多年来从国家外交的一部分到经济产业,从经济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每个阶段的发展既有时代的推动,更多是自身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而改革创新的结果。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旅游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是旅游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市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在合力兴旅、科学考评、明晰责任、体制改革、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改革试点亮点纷呈:
赤壁市连续三年在《商旅时代》杂志上进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发布“赤壁城市公共形象体系”(城市LOGO、口号、赤壁宝宝);建设了“赤壁全域智慧旅游导览系统”;形成春季赏花采茶、夏季观荷品莲、秋季乡村采果、冬季沐泉看雪的系列活动;重点打造的“三国研学游”、“万里茶道寻源”品牌旅游线路全面上线推广,设计包装“知青文化”旅游线路产品。
嘉鱼县制定《嘉鱼县乡村旅游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关于落实<咸宁市建设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工作方案》;出台《嘉鱼县乡村旅游改革创新措施》,成立旅游项目建设开发作战指挥部。
通山县成立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印发了《通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成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九宫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大会。
……
大刀阔斧勇开拓,敢为人先奔向前。
在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中,我市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以更大的力度构建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区域合作机制、旅游投融资机制、发展保障机制,奋力率先闯新路出政策出成果,为全国旅游改革创新提供“咸宁经验”。(咸宁日报记者 饶红斌 通讯员 田丽)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人大常委会举行第4次主任会议 聚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
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