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新 李嘉 特约记者 刘建平
金秋九月,通城县80多所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在忙碌的师生中,一轮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洗礼正在上演。
剥离2.22亿元债务,让校长专心教学管理;校园去行政化,让老师安心教学;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安心求学……通城县委、县政府积极稳妥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为广大师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问题倒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又是最难的民生。
2017年8月,县委改革办组织为期三个月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通城教育面临的困难之大、问题之多,可谓怵目惊心。
教育债务沉重。全县共有公办学校84所,存在债务的学校有45所,负债率53.6%,债务总额2.22亿元。其中:3所高中债务1.65亿元。沉重的债务让教育不堪重负,发展举步维艰。
临时用工乱象横生。全县教育系统共有临时用工人员1423人,既没有向主管部门报批,也没有在人社部门备案,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的不足20%,给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校园行政化问题严重。一些教师不愿站讲台,一门心思想当干部。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居高不下,占在编人员20%以上,少数学校达到40%、47%。
脱岗现象严重,全县在编教师有162人不在岗,占在编教师的4.8%;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不规范,没有与教师的工作量、教学质量挂钩……
“教育领域改革势在必行。要革除落后观念,打破陈规陋习,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和乱象,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在县委常委会上,县委书记熊亚平的话语掷地有声,他亲自担任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力推教育改革工作。
由县委改革办发起,从教育、财政、人社、编办、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修改的基础上,起草《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先后通过县政府常务会、县政协常委会、县委常委会审议修改,并于2017年11月27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了改革方向。
3月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县委书记熊亚平和县长刘明灯到会动员讲话,各有关单位作表态发言,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长和教育系统管理干部参加会议,正式拉开教育改革工作大幕。
破旧立新,教改举措平稳推进
8月16日,通城县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正式揭牌,全县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各校资金集中管理后,进行收支审核,再进行会计核算,目前,全县84所学校教育支出达5.3亿元。”县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柳尚文介绍,通过规范学校收支行为,学校财务得到有效监管,提高了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该县84所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完成了财务移交工作,开始实行统一预算、统一调度,项目建设统一审批、统一招投标,办公用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建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是通城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7年12月1日,《通城县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经“两办”发文正式实施,改革总体目标是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以及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同时,部署推进六大改革任务,即明确教育投入保障范围和标准、创新教育资金管理机制、规范教育编制管理、规范学校社会化服务管理、加强学校债务管理、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并进行责任分解,明确牵头领导,有序有力推进。
在规范教育编制管理上,该县严格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565名,全面清理“吃空饷”现象。
在学校债务管理上,该县将学校在社会上借的高息债,全部由2分以上降至7厘以内,由财政拨款和城投融资予以化解,目前已偿清4900万元;金融机构贷款,通过城投融资、争取上级化债政策等办法,在3至5年内化解。同时,严控学校新增债务。
在社会化服务管理上,该县对学校超市、食堂、校办工厂、学生公寓等实行公开招投标,引入社会资本经营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将现有公办学校所属幼儿园与原校分离,实行单独办学、独立核算。
在考评机制建立方面,该县采取综合考评、第三方测评两种办法,对全县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类考评。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奖励机制,设立教育教学工作奖和名师、名校长奖。
县教育局配合县委对3所高中主要负责人和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调整;对11个乡镇教育党总支书记实行交流任职和调整优化;将教育局机关及二级单位股室由20个减少至13个,局机关干部由104人减少至68人,分流36人;在城关初中、城北初中和教育中心3所学校开展学生食堂合作经营试点工作,各项改革举措平稳推进。
加大投入,教改成果惠及师生
教育投入,优先保障。
今年上半年,通城县投入2000多万元,对3所高中教学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平均每个教室投入3.5万元。
一方面,将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全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替代,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网上直查,同时兼具现场录播功能,信息量大,师生使用方便。
另一方面,学校设立现代化微机室、化学实验室、标准化音乐教室和书画教室,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兴趣爱好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城二中现有在校学生3009人,正式教职工196人,临时工78人。该校率先行动,积极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
“通过分离学校后勤服务职能,把教职工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通城二中校长杜华伟介绍,该校引进专业化后勤服务公司托管学校后勤,计划在2至3年内打造A级放心食堂,并对保安、清洁工、寝室管理员等服务人员统一招聘,建设规范化的学校后勤管理队伍。
为淡化学校行政色彩,鼓励教学拔尖,该校通过“明星教师”、“最有收获的课”、“最受尊敬的老师”评选活动,让教师潜心深入教学一线,在教育教学理论、技能上得到提高,促进教学风气转变。
对于临时教职工,该校鼓励转岗就业;对非高考教师进行教育工作量化考评,每周授课不少于18节;该校组织教学骨干前往省级对口专业学校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素养。
新学期伊始,二中校园面貌一新,老师教学热情高涨,学生安心学业,教学相长的氛围日渐形成。
二中的变化是通城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从城区学校到农村教学点,从学前教育、小学到初中高中,教育改革的步伐稳步向前,改革红利正在惠及广大师生。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智力支持,是我们推行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的初衷。”熊亚平如是说。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下一篇:
中央扫黑除恶第七督导组来咸宁市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