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新 李嘉
10月底,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交钥匙”时间,为期三年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将画上句号。
安置点建得怎么样?搬迁户住得好不好?连日来,记者在通城县乡村采访,寻找答案。
6张人脸识别,把安置点建成“放心工程”
一楼一室一厅,二楼两间卧室,新式厨卫设施齐全。
10月24日,通城县石南镇赛公村对门垅安置点,50岁的黄三明正在新房里打扫卫生。
“以前住的是土砖瓦屋,碰到刮风下雨无处藏身,做梦也没想到,还能搬进这么敞亮舒适的房子。”黄三明喜上眉梢。
赛公村对门垅集中安置点规划总面积4358平方米,住宅主体975平方米。像黄三明一样的易地搬迁户有13户、39人。
“安置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让搬迁户住得放心安心。”石南镇镇干部胡大方介绍,作为建设方,镇里专门安排他到安置点负责协调督办,“每天要到人脸识别指纹签到仪上刷脸呢。”
赛公村对门垅集中安置点建设期间,每天进行人脸识别的还有5个人:负责施工的湖北梦恒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瞿晓甫、施工员吴超华、安全员杜国良,负责监理的广州广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员张萍,通城县建工局质量监督站站长易锋。
“通过实行6张人脸识别考勤制度,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如期实现交钥匙。”公司负责人瞿晓甫说。
2018年,通城县建设集中安置点37个。为规范安置点建设管理,从4月下旬开始,全县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施工现场统一配发人脸指纹混合识别考勤机,实行6张人脸识别制度,即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人员,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和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员必须每天进行人脸识别,住建部门分管负责人每周不少于一次识别。识别记录存档,县纪委每个月定期调阅。
“通过实行6张人脸识别考勤制度,把每个安置点建成放心工程。”县建工局负责人潘卫说, 群众普遍反映,安置点工程质量比普通农村建房明显要高。
14项配套设施,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
24日,关刀镇新建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七旬老人罗金龙正在搬运柴火。
罗金龙是新建村一组的贫困户,前不久,与村里其他9户贫困户一道,搬到村里的集中安置点。他家有三口人,新房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75平方米。房间里电视机、煤气灶、桌椅、床被等一应俱全,都是镇里统一添置。
“后面还有间柴火房呢。” 罗金龙老人从山上捡了些柴火,堆放在一间约7平方米的平房里,“冬天里烤火,还可以熏腊鱼腊肉。”
“还有一套公共用房,办红白喜事蛮方便。”邻居罗劲宝对这个集中安置点很满意,就在前一天,亲戚朋友来看他,他在公共用房里摆了两桌酒席。
之前,两家人住的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土砖房,说起易地搬迁,他俩异口同声:感谢共产党!
镇党委副书记皮映明介绍,新建村集中安置点总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872.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04.2平方米,公共服务户100平方米,生产性用房(放工具或柴火)68.8平方米,水电、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安置新建村贫困户10户28人。
像新建村一样,通城县今年共有建设集中安置点37个,安置搬迁户602户、1708人。
“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县里按照‘10﹢4’要求,配套建设公共设施。” 发改局局长、易地扶贫搬迁办指挥所公室主任汪向东说,每个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十个一”:一套粪污处理设施、一套安全饮水设备、一块活动场所、一条进出硬化道路、一片绿化地、一排路灯、一份菜地、一面旗帜、一组文化墙、一个名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四个一”:一套公共用房、一间生产性用房、一套健身器材、一套音箱。
2016年和2017年已建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各乡镇按照“10﹢4”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将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到位。
9大重点扶贫产业,让搬迁户挪穷窝换穷业
“在家门口务工,年收入5000多元,全靠无土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25日,通城县马港镇界上村易地搬迁扶贫户胡建福感慨说。
马港镇界上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19户贫困户入住,因搬迁后缺少大面积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如何脱贫成为摆在群众面前的现实难题。
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界上村在县委扶贫工作队和县农业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建起了无土蔬菜大棚。
“无土栽培蔬菜,不仅省地省工,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村干部叶国楼告诉记者,按一个大棚每月可实现1500元左右收益的标准计算,19户贫困户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坚持产业扶贫与易地搬迁同步推进,实行‘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做好搬迁户后续帮扶工作。”县精准扶贫办公室主任徐东红说。
该县确定了蔬菜大棚、油茶种植及林下经济、畜牧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光伏发电、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中药材产加销、特色养殖9大重点扶贫产业。
2017年,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易迁贫困户”帮扶模式,先后成立恭友蔬菜无土蔬菜专业合作社、宏锦果蔬物流公司、石子洲果蔬合作社等多个专业机构。农林村集中安置点16户绑定在石子洲果蔬专业合作社,每人每年获得800元分红。
目前,全县已拨付集中安置点无土蔬菜大棚建设资金1020万元,流转土地600多亩,完成175个无土蔬菜大棚建设,共挂靠贫困户700户,年分红56万元以上,使一大批搬迁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