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徐辉煌 李晶亮
即将收官的2018年,既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时刻,也是咸宁撤地设市20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回眸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令人激动和自豪。
抢抓机遇,砥砺奋进拓新路
工业强市,是咸宁发展之纲、振兴之要。
市委书记丁小强多次强调,要推进“工业崛起”,必须满怀责任抓工业、满怀信心谋工业、满怀激情干工业、满怀执着兴工业。
20年间,我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正是全市上下重视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崛起”的真实写照。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一工程三计划”,全面实施工业翻番和再翻番工程,工业经济总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连续实现两个翻番。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2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3.9%,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在全部工业41个行业中,咸宁已经有34个工业行业。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7.6%上升到43.4%,年均提升0.4个百分点。
2018年,我市本着“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的原则,积极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五大千亿产业”发展。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8.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
短短20年时间,我市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食品饮料、森工造纸、电力能源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为主体,以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五大千亿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业态,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统计显示,继1999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后,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92家,产业总产值从7.7亿元猛增到531.99亿元,翻了六番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攀升至10.12%。其中,智能机电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全市拥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12个,跃居全省第一位。
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谱新篇
1999年,市政府表彰的上年度经济效益先进单位是:咸宁卷烟厂、飞宁方向机公司、昌健医用材料公司、开元印刷公司、新华印刷厂等9家企业;
2008年,全市十强纳税大户中,位于赤壁的华润电力跃居咸宁纳税榜首,水泥、造纸、制药、房地产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上榜;
2017年度,我市十强纳税大户名单中,红牛、华润电力、咸宁烟草、金盛兰冶金、奥瑞金制罐、黄鹤楼酒业、南玻、合加环境、碧桂园、咸宁农商行等10家企业联袂入选;
……
翻看我市十强纳税榜单,人们不难发现,短短20年,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发生已发生了迭代巨变:昔日行业龙头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知名食品饮料巨头、高新技术材料和设备制造企业。
这是我市以工业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支撑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产生的积极效应。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说,这一变化表明,我市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20年前的纳税大企业主要是本地国企,如今早已实现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且产业的含金量更高。
为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绿色崛起,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目标,狠抓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动能转化,推动绿色发展。一方面千方百计帮助困难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狠抓规模企业培育,引导企业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市场“红海”,在全球产业分工和消费升级中重塑价值链,实现在产业层次上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产业结构上从“低小散”向“高大上”迈进,在价值链上从高成本、低效益向重创新、高附加值迈进。
“加快工业崛起,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必须用足用活用好技改资金,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市委常委、咸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良锋说,为扎实推进“工业技术改造攻坚年”工程,我市督促各县市区落实配套政策,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抓技改,亿元资金促升级”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有141个,总投资达221.8亿元。其中,仅今年省市县三级联动投入的财政技改资金就达1.03亿元,较上年增长15%。
做大底盘,厚积薄发铸辉煌
“工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如同大树一样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要把这个有机的系统链做优做强,必须立足发展基础,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谋划布局。”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冰生认为,我市建市20年来取得的工业发展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经信系统干部坚持“五做”的积极实践。
——做大工业总量。针对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发展不够的实际,全市经信系统干部砥砺奋进、负重前行,积极培育新产业、壮大新动能、打造特色增长极,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集聚力强、效益良好”的工业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总数达到4.41万户。其中,今年前10个月新增企业9989户。
——做强工业产业。产业强,则工业兴。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目标,我市坚持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重点,积极谋划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不仅“六大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在2017年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7%,而且“五大千亿工业产业”企业数也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7%,达到420家,比2012年增加100家。
——做优工业结构。一方面聚焦“有中生新”项目,通过建立健全“两月一督查、一季一核查”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现提速“存量变革”;一方面实施“隐形冠军”培育工程,树立标杆,引导企业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呈现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效提升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就较2000年增长了31.4倍,占GDP比重达到10.1%。
——做实工业主体。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千方百计抢订单、抓技改、扩产能、上项目,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优质项目落户咸宁。其中,仅今年前10个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1795户,新投产开工工业项目125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位。
——做好工业服务。一方面通过建立“五联”工作机制,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上发力,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融资难题;一方面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优惠政策,对工业项目建设实行“零审批”,切实帮助减轻企业税费、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资源要素成本等,扶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仅2017年一年就为企业降低税费成本约10亿元,并成功协助瀛通通讯线材股份公司在深圳A股市场上市,实现我市主体上市“零”的突破。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