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目前,咸宁与全国、全省一样,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在机遇面前,惟有早抓一步、抢先一筹,方能在发展上快马一鞭、领先一步。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咸宁既要做一跃而起、牢牢把握的奋进者,更要成一鼓作气、充分利用的搏击者。
咸宁机遇,必将化作迸涌而出的强大力量。
抢抓黄金发展期做强实力
当前,咸宁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可以说,时和势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省委、省政府提出“一芯、两带、三区”的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咸宁面临着新一轮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从“一芯”来说,咸宁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也是我市重点推进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对强化武汉“主中心”地位,配合武汉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发挥重要作用。
从“两带”来说,咸宁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推进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切合省里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
从“三区”来看,咸宁正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业增长极,符合省里推进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规划。
由于建市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够一直是咸宁最大的实际。我们必须从变化中发现机遇,从问题中看到空间,从短板中挖掘潜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要抢抓黄金发展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133”高质量区域和产业规划布局,抓牢抓好抓实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增长极,把咸宁综合实力做得更强。
抢抓政策窗口期筑牢底盘
经济学原理昭示,无论是宏观战略实施的“窗口期”,还是具体政策出台的“窗口期”,都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时效性。
当前,咸宁正面临着很多难得的发展“窗口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加速成长,这是咸宁拥抱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窗口期”。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湖北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了政策项目资金红利。
面对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央的好政策,对咸宁而言,既是政策机遇,也是项目机遇、发展机遇。要抓紧实现工作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用足用好新政策,把政策措施转化为一个个项目,用一个个项目推动发展。
打好主动仗,展现新作为。要用好政策窗口,用足政策红利,支持有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第一时间、第一力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进一步筑牢咸宁经济平稳增长的底盘。
抢抓转型攻坚期调优结构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可以说,抓住了转型升级这个机遇,就能创造新的奇迹;如果仍停留在老套路上,就会错失良机。
对区域发展而言,经济结构优化支撑地方可持续增长。目前,经济结构不够优、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咸宁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列举了这些依赖症: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结构过度依赖一二产业,产业过度依赖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电力能源等传统产业,支撑过度依赖红牛、华润、金盛兰、奥瑞金等少数企业,区域过度依赖北部三县。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重大机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以“短痛”解决“长痛”,实现产业结构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由“一二三”向“三二一”华丽转变。
要打造区域内强大市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提升质量标准,发展品牌经济,打造更多“咸宁质量”“咸宁品牌”“咸宁创造”新名片。大力促进“三带”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奋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抢抓动能转换期提升质效
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引领经济发展。
抓改革就是促发展,抓创新就是谋未来。解决咸宁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要把改革创新提到新的战略高度,用改革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引发产业分工进行重大调整。
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的实效还不明显,改革的品牌还不够多。
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但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新动能势强力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要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主要途径从规模扩张变为结构优化,主要动力从要素驱动升级为创新驱动。
要加大改革推进力度,推出一批高质量具有咸宁特色的改革项目,打造一批真正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叫好的改革亮点。
要狠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落实落地,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由生产要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效。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