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综合消息:日前,人民网连续推出6篇现场评论,点赞咸宁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广泛关注。
六篇现场评论记述了咸宁生态文明建设篇章。《绿色公路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找到奔头》聚焦咸宁发挥生态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困难群众在哪儿,就要把路修到哪儿”,咸宁通过修建幕阜山生态旅游这条公路,打通老区通往大城市的“致富道”,推进绿色脱贫。
《生态长江建设不止步墙上制度纸上决定》关注咸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聚焦在长江大保护中真抓实干的决策者、奋斗者,记录他们把“墙上的制度”和“纸上的决定”落到实处,让“碧水奔流”成为常态的艰辛努力。
《人居环境整治要留住独特风貌乡愁记忆》关注咸宁持续开展斧头湖、西凉湖等湖泊治理,修复生态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阐释“天人合一”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生态文明建设需兼顾小事小情大形大意》从民谟民生小事中看到基层干部的作为。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办实事“标准线”,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群众谋实事,构筑生态文明建设“心”高地。
《禁倒垃圾打麻将显现执法硬度文明高度》从净化干群心灵的角度,记录咸宁官桥八组把思想上的“垃圾”扫干净的实践。该组从“别乱扔矿泉水瓶子”到对乱倒垃圾的“零容忍”,培育“人人都向善向上,做文明事,成文明人”的良好乡风民俗。
《扑下身贴近心才会有生活富贵生态高贵》评述了咸宁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大前提下,“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心携手并进,努力实现“生活上的富贵”和“生态上的高贵”。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咸宁样本”
绿色公路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找到奔头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①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山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山村村民守着大自然留下来的山青水秀,仍然穷得连媳妇都娶不上,那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破题?也只有下决心修通从山区通往城市的绿色公路,才能把贫穷赶出去,把财神请进来。
人民网调研组来到湖北省咸宁崇阳县高枧乡老胡洞村,这是崇阳县最偏远的山村。全村有150多户500多人,前些年,本村女青年外嫁他乡逃避贫穷,男青年穷得一床被子几兄弟横着盖,大冬天还能露出一截腿。高枧乡副乡长张方继告诉调研组说,老胡洞村虽穷,越穷越生,生儿子的也多,很多家庭有2个3个甚至更多的男孩子。长大成人后,几兄弟40多岁都还找不到老婆,于是灰心丧气,窝在家里不出来,羞于见人。
一些有力气的男青年,害怕、厌恶了这块风景如画的山林地,翻过五六座山,走过七八座桥,赶到隔壁的通山县城,投亲靠友,在工地上搬砖、打零工,只为有一口饭吃。有的进城做了上门女婿,离别了家乡,“一辈子不想回穷山窝窝了”。
就这样,40%以上的村民搬走了,风景如画的老胡洞村在慢慢变成空心村,“乡愁”变成了“发愁”。留在村里的有些村民,开始打牌混日子,“有生态,懒心态”,“守环保,吃低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大老区的发展步伐,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要让老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咸宁下决心开山劈地修路,困难群众在哪儿,就要把路修到哪儿。经过一系列筹划,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在崇阳县铜钟乡开工了,山村沸腾,百年不闻汽笛声的穷山僻壤有了通往大城市的“致富道”。
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全长323公里,贯穿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四县,沿途有仙岛湖、隐水洞、九宫山、黄袍山等数十个景点。这条公路在崇阳境内为“一横一纵”布局,横线途经港口乡、金塘镇、高枧乡等3个乡镇,全长50.6公里;纵线途经高枧乡、青山镇、铜钟乡,抵天城镇,连陆水湖,全长39.5公里。沿线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超过70%。调研组驾车其中,就感觉“路在山中,车在景中,人在画中”。
2018年杭瑞高速公路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相继修通。一条扶贫路,激活了乡村旅游资源,引来了一个个投资项目。2018年1月至9月份,崇阳县共接待游客358万人次,同比增长34%,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
老胡洞村在外地落户的村民陆续赶回家乡,有的养蜂,有的种菜,有的种果树,有的开农家乐,卖绿景,卖空气,卖绿色食品、药材,卖生态,可循环地靠山吃山。
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批准阳新县等1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其中崇阳县、通山县在列!
发挥生态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仅仅只有“绿水青山”家底还不行。还得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环境保护的同时,突出转型升级,通过修路架桥,引人引车引商进村,才能有机会把“山里的好宝贝”展现在别人眼前,构成能交易流通的良性外循环,发动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绿色脱贫。
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这条“绿色致富之路”,把山村和城市紧密连在一起,把绿色和财富紧密连在一起,把奋斗与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民心和党心紧密连在一起。这样的路,修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福祉就带到哪里,人心就在哪里更加抱紧、凝聚。
生态长江建设不止步墙上制度纸上决定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②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比大山更深沉的,是真爱者的情怀;比长江更宽广的,是决策人的眼光。
人民网调研组一行来到湖北省嘉鱼县四邑公堤潘家湾段。参加生态文明交流会的嘉鱼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高帮群从县城赶来,一脸疲态,穿着如同渔民。他讲述的打击长江非法采沙实例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也让我们更感觉长江大保护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他说,在长江流经109.6公里的嘉鱼段,非法采沙船屡打难绝。看到只有一条执法船,7、8个水政执法队员,非法采砂人员想尽办法逃避打击,他们有时假举报称在某地有非法采沙现场,声东击西偷采,有时仗着人多势众公然抢采,更离谱的是,盗者利用高科技,用无人机在空中观察监察船只的动向,一旦发现执法艇出动,采沙船便计算好时间逃跑。违法分子的高科技防御设备,比政府监管工具甚至更加先进。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采沙船猖獗“江面告急”时,嘉鱼县主要领导急了,有一次晚上十点上执法船,和执法队员一直巡查到凌晨3点才上岸休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县委书记、县长工作到很晚,有时候到凌晨2、3点办公室还亮着灯,为什么能看到亮灯?去政府办公楼开会的县各局局长也才散会。”被江风把脸吹得黑黑的高副局长的讲述,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为保护长江真抓实干的奋斗者群像。
长江嘉鱼段原有29个非法码头、非法砂石堆场。截至2018年底,硬性实现全面整治,把病树拔根,把弯树矫正,已取缔拆除的非法码头及砂石堆场共有27个,规范提升了2个码头。嘉鱼县先后投入1000余万复绿,复绿面积达800多亩。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须“见缝插绿,见空补绿”,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决不能省。
从“江面失控”到“碧水奔流”,就是要把“墙上的制度”和“纸上的决定”搬下来,不折不扣地执行,就是保护长江生态最好的钢丝网、控污阀、净水器。
曾经,长江中下游因采沙横行、污管乱设、污染严重,被人们称为“第二条黄河”。长江的污染,根子在岸上,源头在流域各省各市各县。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首当其冲的是要放大格局,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彻底转变发展理念,善于算大账、长远账,算好生态账、综合账。嘉鱼沿江段丢弃原来的“坛坛罐罐”,坚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失去的只是污水横流、效益低下、难以持续的粗放式增长,换来的是绿色发展、富饶美丽的新嘉鱼、新咸宁。
嘉鱼江面、江边,采沙、排污、覆绿治理,也是咸宁市全面打响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长江经济带覆盖包括湖北在内的11省市,沿线11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了45%,但生态功能退化和水资源利用矛盾也在凸显。由此,全面做好长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不仅是党中央要求,也是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嘉鱼长江段严管严治,不能打“拉锯战”,更不能搞“下不为例”,总书记告诫犹在耳畔。
在嘉鱼段江面江边治理中,那党员干部身上的雨衣,高帮胶靴上的泥浆,被江风吹黑的脸膛,两鬓悄然冒出的白发,无声地言说着“惟其艰难更显勇毅”的顽强拼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迎难而上,“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十足干劲。而嘉鱼县政府“凌晨二、三点还亮着的灯”,是率先垂范之“灯”,是奋斗者之“灯”,是追梦者之“灯”,是希望之“灯”。这灯,是照亮老百姓全面奔跑小康路上灯海里明亮的一盏,灯光下,惟拼搏者强,惟奔跑者胜,惟奋斗者赢。
人居环境整治要留住独特风貌乡愁记忆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③
“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与田园风光,保留好乡村的独特风貌与乡愁记忆,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
在向阳湖畔,咸宁市咸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剑芳给我们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斧头湖大量发展围网围栏养殖,湖泊水质下降,候鸟数量大不如前。
2017年4月,咸宁境内的斧头湖、西凉湖率先完成湖泊拆围,湖面重现碧波如镜。2018年1月17日,护鸟工作人员通过覆盖湖面的远程摄像头,惊喜地看到了成群的鸿雁和天鹅,有时候近千只候鸟在湖面逡巡。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山洪地震,恶浪滔天,地面凹陷,火山爆发,就是大自然失调结出的恶果。当鸟兽难觅踪迹,生存艰难的时候,也是人类生存举步维艰的时候即将到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斧头湖湖面上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天鹅。当地媒体拍下这一场景后,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作出批示:“看到这篇报道,我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鸟儿回来了,忧的是一批不法之徒、馋嘴之徒又会盯上这些鸟儿。”市委书记的担忧,也是在发问,环境保护有效引来鸟兽回归,又如何留住这些“天上地上的精灵”,让它们不再受到伤害?
面对非法捕鸟难题,嘉鱼县林业局野生动物有关工作人员称,被滥捕乱杀的野生鸟类90%以上是“国家非重点动物名录内的动物”。由于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表示“捕杀这些野生鸟类的行为无法得到法律处罚”。
千姿百态的鸟类,在美化自然环境,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及发展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控制害虫、害兽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
由此,国家对鸟类的保护达到几近苛严的地步。如我们常见的麻雀,也是“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按照规定涉猎20只以上即可刑事拘留。天鹅亦是明确规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得捕杀。几乎所有鸟类都是保护动物,只要捕杀,达到一定数额就会触犯刑法,可以刑事拘留。在湖北各市,已有多起因为捕杀鸟类的不法分子被批捕判刑。也只有让法律“长出牙齿”,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才能紧紧按住非法捕猎的“爪子”,堵住贪馋的嘴巴。
斧头湖是湖北省第四大湖泊,获选为“湖北十大最美湖泊”,地跨武汉市江夏区、咸安区、嘉鱼县,流域面积1360平方公里。老祖宗留下来的天水一泓,就应确保世代长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成长天一色”的人间胜境,也为“绿色咸宁”增色加分。
斧头湖,是湖北省桥梁最多的湖,她就像一座桥梁的博物馆,真实地记录着咸宁的前天、昨天和今天。那湖上回归的飞鸟,也见证了长江生态向好变化,咸宁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魅力变迁。“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之名,出自《周易》,寓意普世安宁。斧头湖上重新飞回的鸟能怡然安家,则文明咸宁,生态咸宁,绿色咸宁,宜居咸宁,不虚,名至实归。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以及文明程度,鸟和鱼活跃,山与水的明秀,虽不能言,却最有发言权,最有说服力。不害怕人、“能让人摸背的鸟儿”,就能为“绿色咸宁”代言。鸟儿不怕人,自然和谐生。
生态文明建设需兼顾小事小情大形大意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④
人民网调研组在参观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甘家湾时,在一农家别墅门口看到一副值得品味、揣摩的大红春联:新世纪新年头新春展现新气象;大志气大气派大胆构思大文章。问得房屋女主人,得知此联是她刚从镇里退休不久的丈夫所作、所写。
构思大文章,做出新的成绩,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这是党中央对主政一方的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关乎老百姓对于父母官的福祉期望。“大文章”里面的“大”,不是“独大”“空大”“夸大”,它恰恰也与“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小”,就构成不了“大”,“大”也就是千千万万的“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有了“小”,细作于“小”,就能构成基牢墙固的高楼大厦。
在崇阳桂花泉镇横山村,有一位叫邓贤良的村民,在今年1月,市里领导就走到他住在半山腰的家里,握住他的手问他家庭情况,目前收入状况如何等等,并帮他解决实际困难。这次调研组也在横山村扶贫车间找到了邓贤良,他告诉我们,他用竹子编的筲箕五件套被市领导付款200元买走了。邓贤良体弱多病,是典型的困难群众,扶贫干部能关注到他,让他“穷在山中有远亲”。党员干部对“弱小”的关注,恰恰反映其“扶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的大境界。
在与接待我们的桂花泉镇镇长黄震的闲谈里,也得知村里的工作难做但又不得不做。黄震举了一个例子,在所辖某村,有一个“迁坟建产业园”的民生工程,动员迁坟时,村里一些村民不能理解,就和干部对着干。面对此情况,黄震下班就到村民家里去,邀他们吃一起工作餐,一起喝当地产的米酒,这才慢慢做通十几户的思想工作。黄震说,“现在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既要依法依规,又要有耐心,跟以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工作方式不一样了,这对干部也是素质考验。”
黄震在桂花泉镇工作3年,干了许多不大却与扶贫工作紧密相联的不少“小”事。这些“小”事让他两鬓长白发,皮肤被太阳晒得和当地村民一样黑。以“小”垒“大”,黄震和“黄震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干,让桂花泉镇由穷山沟沟变成了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的“田园综合体”“生态后花园”,带活了生态旅游经济。
在桂花村雷竹小镇,小小竹笋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雷竹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种植农户近1.1万户,成功进入了欧亚国际市场。
官员常年在基层联系群众,接触群众,自然能体谅群众之难,谋事创业之艰辛。看似是“动动手指”“动动嘴巴”小事一桩,却饱含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也是心存百姓,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生动实践。官员对民众有什么样的姿态,文明也就有什么样的形态。
有的人认为,想成大官、大贾、大人物,是要在“做大事”里“成大业”。我认为,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不缺,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缺少的是工匠精神,缺少的是对民众细枝末节生活问题的关注与关心。一些党员干部就必须抛弃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勤政为民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也只有从小事做起,才把大事干成。
从小事里看大气派,从小节里看大志气,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也有人格。要从“民生政治”里看到“官员的基本素质”,这就是衡量合格干部的“标准线”。党员干部坚持了这一条“标准线”,崇尚“小事精神”,甚至要从为民亲民“小事”里提炼出精气神,习之,仿之,新气象会随之而来,大文章水到渠成。所谓辉煌,也不外乎是点点灯火的汇成。
禁倒垃圾打麻将显现执法硬度文明高度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⑤
“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2014年在马尔代夫进行首次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一段“幽默插话”,引得全场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矿泉水瓶子乱扔,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这也不仅仅是破坏环境那么简单,习惯使然的陋习,也会让人不思上进,“躺在垃圾堆里”随波逐流,丧失奋斗精神,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垃圾的态度体现出文明的差距。垃圾乱倒,也就谈不上乡风文明。发展提升农村产业,严管垃圾讲究卫生是迈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人民网调研组在嘉鱼县官桥镇官桥八组发现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话题:重罚乱扔垃圾者。
田野集团是官桥八组全体村民和员工经过30年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调研过程中,该集团副总经理杜承清不经意说出“在官桥八组乱扔垃圾罚款2000元”引起现场强烈反响。
杜承清给调研组提供了田野集团一份罚款文件,落款是2008年,因为服务员乱倒垃圾罚了6个人,罚款金额一共4800元,涉及被罚人员分别为酒店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保卫部长,涉事服务员,原因是服务员“将餐厅垃圾倾倒在对面垃圾桶旁”。
合理处理垃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表现。正确处理垃圾共筑生态文明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官桥八组对乱倒垃圾超乎寻常地成串追责,就是在坚决扫清国家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基层遇到的最大障碍。
“垃圾围城”的难题待破,假如乡村将垃圾乱扔乱放,洒落满地,苍蝇蚊虫撞脸,再美味的原生态食物,再高大上的阳光别墅,也是“垃圾堆上的鲜花”,难赞其美,难闻其香。
从该“罚款事件”里可以看出,道理规则都懂,但要执行,就必须拿出魄力和决心。倘若因为害怕麻烦而退缩,打折处罚或者不处罚,官桥八组的会开得再多,规定制定得再细致,也是废话废纸,老百姓就会认为这是唬人的形式主义,大家都不会遵守约定,垃圾会在路边堆成山,漂亮的别墅就会有仓库的既视感。
在官桥八组,还总听到关于董事长“周宝生的故事”:组里乡规民约里不允许村民村民“摸牌赌博”,周宝生弟弟、弟媳找人摸牌,周宝生立刻带人过去掀了麻将桌;周宝生嫂子养的猪在草地上拱草皮,周宝生要嫂子请人马上把猪杀了;周宝生爱人私用公车,周宝生对妻子罚款500元,并要求她在群众大会上认错;周宝生看到有人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当众按规定宣布罚款2000元,并要求扔垃圾的村民把垃圾重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无论是禁止倒垃圾还是禁止打麻将,在官桥八组,要求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整洁干净,更重要的是要求人在思想上、行为上干干净净。人干净,路干净,把思想上的“垃圾”扫干净,砌建“生态文明大楼”的每块砖就结实,扎实稳固的“高楼”才不会倒塌。
从总书记提醒“别乱扔矿泉水瓶子”到官桥八组对乱倒垃圾的“零容忍”,表面上是对垃圾处理方式的认识与办法。更往深里想,也是人内外兼修的问题。对“垃圾”的处理态度,就是在测量“执法的硬度”和“文明的高度”。
“有心师事者,当以规矩入,再从规矩出。”制度严谨,执行严格,城乡无差别,文化不为界限,人人都向善向上,做文明事,成文明人,生活的改变能日新月异。“行进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官桥八组就是一个好例子。
扑下身贴近心才会有生活富贵生态高贵
——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现场评论咸宁篇⑥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为老百姓办成了实事好事,老百姓就会记得谁的好。
人民网调研组在咸宁为期3天的走访中,感受就是:路宽,树绿,水清,民安。共产党人让群众受了益,群众就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对党的真感情。
调研首日,在咸安区贺胜桥镇镇政府用餐,发现该办公楼上下两层,如同简朴整洁的老校舍,办公楼墙上的白色墙皮掉了不少,镇长沈中不好意思地说:“楼是旧了点,准备加固翻新,能用。”在该镇政府周边,有不少村民新盖别墅。旧房新居对比,政府越显“寒碜”,这也是勤廉的“公仆读本”。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在崇阳回头岭村甘家湾,一位村民不善言辞,被问到“你们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关系紧张吗”时,该村民说,“我们村有制度保障,所以大家都文明,整个咸宁(对村里)也是这样要求的”,说完把调研组带到一个“乡贤理事会”的办公室,在联排办公桌上,有一个大家都可以打开看的公开宣传册。
翻开宣传册就看到“有困难找党员,要上访找村支书”制度,该制度写道:“信访事项要秉公办事,耐心细致,对群众反映的困难,要力所能及地解决”;“谈心说事”制度写道:“‘两委’干部轮流在‘谈心说事室’值班,认真倾听群众‘说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里写道:“要注意群众要求,多方面关心他们,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一句句暖心话语,让翻阅者的手指都感觉到了温度。有这样能写到心坎里去的“农民体”制度,有这般明事理的村民,就能颠覆许多人脑子里既有的“大老粗”印象。回头岭村山青水秀,世代出名臣武将,也有王世杰这样的大学问家,这正是因生态和谐、文明乡风滋润结下的累累硕果。山水民风涵养一方人,不无道理。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对生态环保有了更高的期盼。如何两者兼顾?这是摆在咸宁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这一个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重点贫困地区,要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大前提下“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就会有一场接着一场“让竹山、茅草山、石头山开花结果”的大奋战。
目前,田园康养,生态旅游,万里茶道,温泉之乡,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正成为咸宁主抓的绿色产业……在2018年11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公布前10个月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咸宁位列第16位,成为湖北省唯一跻身前20名的城市。同时,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0.7个百分点。
夹缝里挺进,激流中高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本色。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舒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生态文明理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咸宁现象”值得探究。那些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目标日夜兼程努力奋斗的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亦如繁星点点,他们正在用工作成绩汇成群众福祉的银河璀璨。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意外获得一篇咸宁“90后”扶贫干部日记。兰水月是一位来自福建的畲族姑娘,她在日记深情地写道:“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带来了一颗热腾腾的心。和战友们一起投身伟大的时代,挥斥方遒。”“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奋斗者们去建设,去完成一个个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奋起前行,则未来可期。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