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初心如磐 大爱涓涓 ——八旬老兵张向温的家国情怀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11-04 08:21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程昌宗

一位身形高大的老人,颤巍巍走进赤壁市邮政局中心营业厅,填下一张张汇款单,收款人是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地的民政局或红十字会。

老人从贴身衣兜里掏出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现金,递进柜台,填完汇单,然后心满意足离开。

这一幕近年屡屡发生的场景,营业厅工作人员都已熟稔。

曾在营业厅工作的鲍婉一直记得这位奇怪的老人,从他略显寒酸的衣着来看,生活并不宽裕。大家还劝过他不要捐太多,留点钱过日子,可老人每次依然如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计捐款近20万元。

他,就是今年8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原蒲圻碳素厂退休工人张向温。

“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啥时候都要念着党的好。”

9月22日,赤壁市中医院住院部。

张向温面容消瘦,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看着央视的新闻。见记者来访,他执意撑着身体坐起来,并拒绝医护人员的搀扶。

“年纪大了,腰不好,一动就疼,不能动急了。”虽已离家数十载,话语中仍夹杂着浓浓的河南乡音。

1935年,张向温出生在河南南阳市内乡县的一户农家。战火连天的岁月,一家人东躲西藏,忍饥挨饿,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解放。

家里第一次分到房子和土地,父亲对他说:“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啥时候都要念着党的好。”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15岁那年,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张向温报名参军,和战友们一起前往郑州,踏上奔赴东北的列车。

“那时候年纪小,但是知道是去支援朝鲜,打美国鬼子,浑身充满使不完的劲。”张向温回忆。

1951年7月,张向温随部队入朝。因读过书有文化,他被编入50军某部炮兵团指挥连,负责通讯文书工作,并任文化教员,给不识字的战友“扫盲”。

“夜晚行军赶路,白天在山上睡觉,战友们互相帮忙用树枝掩盖进行隐蔽,不然会招来敌人的飞机扫射。”张向温说,战场上养成习惯后,很长时间他晚上都睡不着。

老人坦诚地说,自己在部队并没有立下骄人战功,最值得自豪的是因为平时表现优秀,1954年光荣入了党。

1955年,张向温随部队回国,1957年复员转业到武汉钢铁厂,当了一名车间工人。1963年,在精简下放的国内大形势下,响应号召回到河南老家,默默无闻当起一名农民。

“我不能就这么过着,总要为国家多做点什么。”

“我心里一直感激党,感激政府哩,组织没有忘记我!”言谈间,张向温突然有些激动起来。

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为张向温落实政策并解决工作。1984年9月,49岁的他拖家带口从河南到原蒲圻碳素厂上班。

厂领导敬重张向温是抗美援朝老兵,安排他做些仓库管理员、内勤安保等相对轻松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数十元,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

“党和政府对我这样好,我就一直琢磨着要好好工作,不能亏欠组织的帮助和信任。”重新安排工作这件事,让张向温再次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他也在心里装了30多年,成为他此后回报社会的重要缘由。

工作后不久,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得到消息的张向温找到厂负责人,恳切地说:“那么多老战友保家卫国牺牲了,现在国家要修建烈士陵园纪念他们,我是一个老兵,一定要出一份力。”

这是张向温的第一次捐款,数额他记得很清楚,30元。

“30元钱快赶上我当时半月工资了,但能为牺牲的战友们尽一份心意,感到非常光荣。”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张向温记忆犹新,后来烈士陵园建成,他特意到纪念碑前献上一束自己采摘的鲜花。

“一起上战场的战友没几个活着回来,我不但回来了,还过上了好日子,我不能就这么过着,总要为国家多做点什么。”

就这样,张向温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用捐款这种力所能及表达爱心的方式来回报社会、感恩国家,这种念头在这名朴实的老兵心里扎根发芽。

“住车库便宜,我还能省点钱捐给用得上的人。”

一台小小的12寸电视机,陪伴张向温多年。从电视新闻里了解国家大事,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

其实,张向温日子并不宽裕。1990年,他办理退休手续,当时每月退休金不足200元。唯一的女儿远嫁后,他独居在赤壁碳素小区里,一年到头买不了一件新衣服,餐桌上总是萝卜白菜和咸菜,煮点面条稀饭凑合一下。原住所拆迁后,老人执意租下一间每月110元的车库,全部家当加起来不足千元。

“别的地方太贵,住车库便宜,我还能省点钱捐给用得上的人。”面对同事劝说,张向温态度十分坚定。

从为赤壁烈士陵园捐款起,张向温就频频往返于家和邮政局之间,只要从电视上看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受灾受难,他一定会走进邮政局填下汇款单。

1995年,张向温看到西部地区许多寒门学子无法上学,连夜给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写了封信,并汇寄捐款3000元钱。

不久,张向温收到国家教委的回信和盖有国家教委印章的捐款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张向温老人,您好!国家教委代表西部广大学子衷心感谢您对西部贫困学子的无私援助。”

像这样的信件、捐款证书还有很多,都保存在赤壁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闵刚手里。

今年38岁的闵刚是医院的消防管理员,也是一名爱心志愿者。10年前,他从报纸上看到张向温老人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立即上门看望。

走进张向温家,闵刚几乎不敢相信这位家徒四壁、仅与一台小电视为伴的老人就是无数次捐出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好心人。

“他家什么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当时住着40平米的企业福利房。但是老人精神状态很好,讲起战争故事来能聊一整天。”一次、两次、三次……只要空闲,闵刚就蹬着自行车去张向温家,帮他检修电线电路、打扫卫生,帮他洗衣服,陪他聊聊天。

时间长了,张向温觉得小伙子人不错,几年前把自己视若珍宝的入朝战斗纪念章、退伍军人证以及一堆捐款回执单,全部交给闵刚保管。

“国家有难,这种时候应该多做贡献,所以我留名‘应献’。”

数十张汇款回执单摆开来,铺满一张桌子。

闵刚对记者说,张向温早年间许多回执单并没有保存,这只是老人捐款生涯的部分见证。

从电视上看到国家建设三峡工程,张向温捐出3000元;1996年,支持赤壁新区建设捐出3000元;1998年,赤壁遭遇洪灾,他取出准备住院治疗腿疾的3000元钱捐给市防汛抗灾指挥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从电视上看到新闻的老人夜不能寐,次日就到邮政局捐款6600元,回执单留下的名字是“应献”。

“国家有难,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种时候应该多做贡献,所以就留了‘应献’的名字。”老人说。

在赤壁碳素小区,街坊邻居经常看到张向温拖着一条病腿,一瘸一拐地走到街边买一袋子馒头回去当饭吃。有好心的邻居劝他去医院治疗,他不以为然地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

就这样,在汶川地震、盐城龙卷风、天津爆炸事故、长江轮船倾覆……以及玉树、雅安、鲁甸等灾情地区,只要哪里需要帮助,老人都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闵刚估算,张向温的累计捐款已近20万元。退休金从过去每月200元增加到今年的4300元后,老人捐款的频率更高了,金额也从每次几百、几千元变成上万元。

“我一个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钱捐给了国家,捐给了更需要的人,才是最好的去处。”张向温说得很坚定。

最近的一张汇款单回执是今年8月18日捐向浙江宁波红十字会的1万元。从电视上得知宁波遭遇台风,300多万人受灾,老人又来到赤壁邮政局中心营业厅捐款。

这一次,老人是从医院偷跑出去的,特意在汇款备注里写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款给遇难群众家人用”。

社区干部说,张向温近年行动不便,但每次交党费都十分主动。他总说,自觉缴纳党费,是党员最基本的义务,病了瘸了并不是理由。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种子,到哪里都要开花结果,果子甜不甜,只有老百姓尝过才知道。”

在张向温心里,对国家、对组织永远感恩和大气;但对家人、对亲友,却显然有些“抠”。

唯一的女儿小时候穿不上新衣服,邻居劝张向温多关心孩子,他总说,衣服干干净净能穿就行。女儿远嫁外地后,不时回来看望父亲,如今早已理解父亲的做法。

张向温也绝非不念亲情,每逢过年,都给老家农村的兄弟寄去三五百元钱表达心意。“他们虽然在农村,但子女已成年,生活压力不大,我的钱要留作更有用的事情。”老人说。

令老家亲戚没想到的是,1997年,张向温突然回到家乡要借钱。

“当时碳素厂效益不好停产了,厂里挺难的,我刚给几个地方捐了钱,手上确实没钱。”就这样,62岁的张向温坐火车回乡第一次开口找弟弟借钱。

“我是要办一件相当要紧的事情。”对弟弟不解的目光,张向温只是这样解释。

东拼西凑借了3000元钱,张向温回到赤壁后,把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捐给了厂里。

得知张向温身无长物却一直捐献爱心,老家一位好友在电话里恳切相劝:“再碰到啥事多少捐点是个意思就行,总要留点钱过日子养老吧?”

张向温不为所动,挂电话后还抱怨了几句:这个人咋这样?十块二十块是意思,八千一万也是意思,国家碰到难处了需要我们帮一下,这意思能一样吗?

“德不孤,必有邻。”张向温的事迹在赤壁传开后,许多爱心志愿者加入对他的关爱序列中。采访当日,赤壁九雅爱心公益社的志愿者们正在医院看望老人。去年以来,志愿者们经常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服被褥,帮老人剪指甲、剪头发。

爱心社负责人来玉梅介绍,老人腿疾越来越严重,最近两三年大半时间在医院度过,每次都是志愿者胡小英用车接送,大家还排值班表轮流探望,送来水果牛奶,陪老人聊天解闷。

“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好,现在老了,又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我很知足了。”面对志愿者们,张向温这样说道。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种子,到哪里都要开花结果,果子甜不甜,只有老百姓尝过了才知道。”采访结束时,张向温说,一定要早日康复起来,因为,还有许多人需要他的帮助。


编辑:hefan

上一篇: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咸安医共体惠及百姓
下一篇: 咸宁市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