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石城,水碧山翠、天蓝土沃,百业兴旺、政通人和。
目前,石城镇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经验“1+3+X”(党建+精准扶贫、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目标量化考核体系在全县推广。
三治融合固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石城镇平安和谐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
镇委书记李晚清说,打响石城高质量党建品牌,引领石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发展红利普惠百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镇党委一班人为如何发展石城把脉问诊,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针对有部分镇干部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工作懒散;高龄干部“在其从位,不谋其政”,甚至“软对抗”等现象,镇委果断采取手术“脱胎换骨”。2018年以来,该镇共换掉村支书11人、村副职22人。
该镇首创式开展以“夜访、夜会、夜学、夜考”为主题的“夜话”活动。通过面对面与群众交心谈心,打破干群关系壁垒,加强了干群亲和度。该活动在全县被推广为“湾子夜话”,最终形成制度成果。
县退休老干部协会秘书长的杨林村村民熊显辉说:“湾子夜话解决了群众呼声,缓和了干群矛盾,拉近了干群感情。”
熊显辉曾因退休待遇问题聚访,后来转变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制止群访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
在石城,“三治融合”(德治、自治、法治)实现了全民法治意识“由淡到浓”、社会管理“由乱到治”、乡风民风“由差到好”的转变。
德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讲文明、讲道德、讲纪律教育,做遵纪守法公民。
自治,广泛听取老百姓意见,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充分发挥自治职能。做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镇,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七五”普法宣传活动。开辟 “说法角”,定期组织法律专家进行普法、说法、释法宣传,让法走进千家万户。
产业铺就致富路
围绕绿水青山,如何做足山水文章,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石城模式提供了范本。
镇长廖永志说,依托特色资源,做强七大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群众铺平致富路,达到共同富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开放图强”发展思路,持之以恒谋发展,开拓创新搞建设,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但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与去年持平。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牲猪养殖、高山养鱼、雷竹、茶叶、优质稻、水果等七大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工程。
2019年引进资金2亿元,建设西庄“牡丹小镇”,打响石城“乡村振兴”战役,吹响全域旅游发展集结号。鸡鸣峰万亩白芨中药材基地占地12000多亩,白芨生长速度快,三年即可丰产,亩产量可达7000斤,产值可达4万多元。快速推进“旅游+康养”,形成“防-治-养”一体的康养产业。每年50天花期,万亩白芨紫色花海成为石城最靓丽的风景,用石城美丽风光招来八方游客,发展绿色经济。
全镇产业扶贫落实已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补助413.65万元,覆盖贫困户1651户。设立了扶贫专岗,带动贫困户就业537人。实行了健康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率、签约率、体检率达100%,推动教育扶贫,在校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比例达100%,“两后生”培训全面覆盖。
白骡村龚伟27岁那年接替父亲水产养殖事业,依靠党的产业扶持好政策,通过科学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并带领村民共同走向富裕。
扮靓集镇惠民生
抢抓乡村振兴契机,打造靓丽城镇,建设美丽村湾,修建宜居村庄,让美丽的乡村建设和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
投入1200万用于集镇立面改造,已完成国道主街“粉墙黛瓦”改造200栋,支线“荆楚风韵”改造7栋,建成雨水沟4600米,完成路面刷黑1公里,实现杆线入地。同时,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村级“九有”标准,投入1016万建设各村基础设施项目94个,实施危房改造351户。新建15个村级阵地,建强基层堡垒。“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致富同步。
推进“一五一十”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每个村一个文化中心广场,一批中心文化户,一组文化墙,一支文艺活动队,一支志愿者服务。
通过产业扶贫、扶贫车间、电商扶贫等手段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由搬前的‘五难’(行路难、致富难、上学难、看病难、娶亲难)到搬后的‘五好’(环境好、增收好、安全好、夜话好、休闲好),搬迁前的‘三忧’(忧被欺负、忧无收入、忧吃不起菜)成了过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俊东 通讯员 李周凤)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省委宣讲团来咸宁市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