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公示,通城县获评2021年“中国天然氧吧”。通城生态环境再添一张新名片。
去年,崇阳县入选2020年度“中国天然氧吧”。依托高达62.18%的森林覆盖率,崇阳规划发展碳汇林37万余亩。通过卖“空气”,预计每年可带来上千万元的碳汇收益。
一头连着减碳减排,一头连着乡村振兴。通山县燕厦乡利用竹林“吸碳吐氧”,打造40万亩竹子碳汇项目,给当地3万多村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
5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咸宁森林覆盖率53.0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稳居20强。
古语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当前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走绿色发展之路日益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化解经济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
咸宁是典型的山水林田湖齐全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拥有堪称“富矿”的生态资源。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咸宁样板,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美丽咸宁、绿色崛起成为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我市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生态保护上,我市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果断叫停了投资达45亿元的赤壁德力西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清退了嘉鱼县畈湖工业园武汉天泽农、道尔紫光等24个环保不达标项目。开展全域国土绿化行动和非煤矿山、城市扬尘、黑臭水体等专项治理,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成功摘取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10多块国字号招牌。
产业结构上,我市舍“黑”创“绿”, 围绕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集中精力发展大健康、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文旅等产业,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试点建设,将咸宁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区。
在空间布局上,我市弃“灰”调“绿”,强化山体、湖泊、河流三大生态要素建设,实现多种主体功能的相互促进。在城区,我市建设点、线、面、块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市民出行500米可享受小游园、小绿地,出行3000米可游览公园,出行10公里可体验到郊野公园。在乡村,我市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在突出秀美田园风光、传统乡土文化和独特原始风貌的同时,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特色产业。
事实证明,绿色就是财富,守护绿色就是创造财富。一根“会呼吸”的竹子创富故事,是我市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市运用ISO37104国际标准帮助产业绿色发展,促进竹林碳汇新发展模式,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全市林业碳汇项目面积达150万亩,在全国排名第一。通山县是湖北省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县,2020年,该县在我国率先实行碳交易试点的地区,CCER价格每吨约30元,按照1亩竹林一年获得1吨碳汇的比例测算,通山县竹林碳汇一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800万元。我市现有项目区以20年为起点计算,已审定碳汇可创造9亿元经济效益。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如今的咸宁,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面向未来,咸宁将坚定穿“新鞋”走“绿道”,描绘绿色发展新画卷。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甘青)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咸宁两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下一篇:
客车村村通 赤壁公交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