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记者邓昌炉、宋文虎报道:湖光山色小别墅,乡村旅游引客来。12月4日,记者在通山县通羊镇港口村看到,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落,已然成为通山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新房宽敞舒适,住着特别舒服。”村民徐世能说,“跟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港口村是富水库区典型的移民村。以前,由于田地稀缺,资源匮乏,村庄发展落后,绝大部分移民只能盖土坯房“蜗居”,生活较为艰苦。
“要想提升移民生活质量,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县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孔祥初说。
从2015年开始,通山整合库区避险解困、美丽家园建设资金和水利移民后扶等政策资金,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对港口村进行规划,建设新房的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发展特色产业,使港口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山各个库区移民点,类似变化随处可见。
通山有富水、石门等5座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接近十万人,是全省第四大移民县。
通山县把移民后扶工作作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抓手,整合避险解困、乡村振兴等多项政策资金,大力开展移民村改造新建项目,全力实现移民入住新房的愿望。
截至目前,通山已完成两批避险解困项目,3800余户移民乔迁新居,第三批移民避险安置项目已经启动。
“让移民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石裕刚说,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移民走上致富道路。
大畈镇大坑村枇杷基地,枇杷树绵延成片,枝头挤满了刚刚探出“头”幼果,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这里以前都是穷荒山,现在成了致富园 。”县枇杷协会副会长袁昌生说,这种变化离不开移民资金的扶持。移民资金不仅用于枇杷种植上,在旅游开发、枇杷深加工等方面同样“毫不吝啬”。今年已用于枇杷产业发展的资金达2000多万元。
如今,通山枇杷种植面积达3.8万亩,枇杷酒、枇杷膏等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每逢枇杷成熟季,采摘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枇杷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据悉,通山每年的移民后扶资金约40%用于产业发展,目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成5.3万亩柑橘基地、8万亩油茶基地,发展种养规模板块基地超300处,带动3万多移民实现增收。
编辑:胡少鹏
上一篇:
着力推动咸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二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
下一篇:
咸宁市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严防输入 筑牢严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