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只为那一抹青绿 —— 崇阳县桂花林场调研记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2-03-21 08:55

“桂花林场办得好,全国要有一万个桂花林场就好了!”1984年12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崇阳县桂花林场视察时,曾这般感叹。

无声的历史,在此脉动乃至跳跃:58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58年后,却林海茫茫,满目葱茏。

沧海变桑田,这不是天造地设,而是一代代务林人躬耕不息,接力不止,用汗水与生命,续写的绿色奇迹。

2月28日,记者走进崇阳县桂花林场,寻找“办得好”的理由。

筚路蓝缕造林:“绿起来是林场人的使命!”

像海,似画?比海更壮观,比画更神奇!

记者刚踏入林场,就被无限的绿色所包围。

眼前的南山林场,是桂花林场下辖的4个分场之一。在这里,一群人正肩扛苗木,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窝走去。

“这一片原本是高大挺拔的松树林,可惜遭遇了松材线虫病。”指着山脚下的这片林,南山林场林长周晓华满是“心疼”。

他告诉记者,松材线虫病号称松树的“癌症”,近几年,在这种病害的影响下,桂花林场损失近30万立方米的马尾松蓄积量,且一大半都在南山林场。此外,林中部分杉树,因树龄已三四十年,开始自然退化。

“针对这一现状,林场今年决定将这些地段改种苦槠、枫香、檫木、北美红栎,以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景观。”周晓华说。

车子穿梭在林海,所到之处,大小一百多座山头,尽管土质各异,但却一样翠意葱茏,林相整齐美观。

“前人栽树后人接力,绿起来是林场人的使命!”桂花林场管理局副局长龙清华讲起了林场的历史。 

1964年,老党员龚振海带领60多人,来到这不毛之地,用勤劳的双手在荒山秃岭“开战”。没有住房,他们披荆斩棘搭茅棚;没有桌椅,他们搬来石板当板凳;没有水吃,他们高山峻岭架竹枧;植树没有苗,他们身背竹篓,步行130多里,到鄂赣交界的大山中采种。

1966年,新栽的1500亩楠竹,因大旱放蔫。他们“宁流千滴汗,决不旱死一棵竹”,每人一根扁担,不顾烈日暴晒和山路崎岖,从山下挑水上山,一棵一棵地浇水。楠竹终于摇曳生姿。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桂花林场人,用苦难和汗水,造出了鄂南山区最大的“人工林场”。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到了新一代人的手上。58年过去,曾经挥下的汗水已化作神奇:

桂花林场获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2%,还是全国三大示范林场之一、全国十佳林场。它拥有森林面积15万亩,包括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中面积最大的楠竹林、全国少有的天然地带性植被原生苦槠树群落、200多种珍稀动物……

这里活立木蓄积约50万立方米,楠竹面积约1.5万亩,立竹量约250万支,初步估算森林总价值6亿元左右……

不忘初心护林:“把树看得比生命还重!”

手上提着柴刀,鞋上沾满泥土……冯家岭护林点,59岁的护林员蔡明慧巡山回来。

蔡明慧是位“林二代”。他祖籍在河南,1965年,省林业厅从太子山林管局调出首批林业技术工人到崇阳参加桂花林场建设,他的父母响应号召,带着年仅1岁的他来到这里。

从小在林场长大的他,对这里的山水林草有着深厚的感情。1983年,毕业后的他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着以林为业、以场为家的生活。5年前,他成了冯家岭护林点的一名护林员,肩负森林防火、树苗培育、病虫害防治、防止盗伐等重任。

冯家岭护林点管护的范围包括400多公顷公益林和140公顷天然林,分布在大小十几座山上,由于面广、点散、路远,人员流动复杂,工作难度较大。

蔡明慧和搭档——55岁的饶陆军,每天白天巡山,晚上住在站点值守。他们每天步行近20公里,被树枝戳伤、被虫蛇咬是常事。

山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他们的宿舍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室内设施简陋,只有煤气灶、电视机等几样生活必需品……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造林到护林,林场人哼着同样的林谚,用脚步丈量着林场的发展。

“坚守,是因为我们‘要为后代留下一片绿’的初心,从未更改。”饶陆军说。

这一宝贵初心,在即将满60岁的徐耀武身上得到印证。

1980年,徐耀武毕业后就来到林场工作,从生产员到生产队长,又从护林员到护林队长。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环境再恶劣,他从未想过离开。

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这一片林。对林区的山、水、地形、界线及周边村落,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可谓一本“活档案”。

“林场人把树看得比生命还重!我这一生最无悔的,是种了至少20万棵树!”徐耀武说。

用艰苦奋斗将个人与林场的命运紧密相联,在深山中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在桂花林场,像徐耀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从林场成立至今,在册人员491人,大部分工龄都有三四十年,从来这后又调出去的人,不到3%。”龙清华说。

“智慧+”治林:一方青绿惠子孙

木荷,烈火中的“英雄树”。它适应性强、耐瘠薄干旱,树叶含水量高、不易燃烧。

行走在桂花林场大大小小的山脊上,“木荷”郁郁葱葱,宛如一条条相互交接的绿色长龙。

“这是木荷生态防火带!”桂花林场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丁刚伟介绍,从1997年3月起,林场决定引进木荷建设生态防火带,林场造到哪,防火线就修到哪。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为提高村民防火意识,林场人想过不少办法:设立“护林防火十不准”宣传牌、护林防火检查站,签订防火责任状……

“木荷”的介入,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如今,这里已造出3200余亩木荷生态防火带,总里程达150公里,外来火源从此被隔断。

“以前,火灾预警全靠那个瞭望台,每天2个人24小时在那值班!”丁刚伟指着林区小方山的主峰告诉记者,那里海拔514.5米,1986年林场在那建的瞭望台,可对全场90%的森林火情进行监测。

随着通信网络和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2019年,林场引进了高科技的森林防火智能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可第一时间自动对林区火情进行探测并自动报警、自动定位……

“瞭望台成了历史遗迹!如今,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掌握火灾动态!”丁刚伟说。

“智慧+林业”,啃下森林防火的“硬骨头”,让“林长治”变为现实。

如今,林场人和他们的林,已成一种互动的感恩。

桂花林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林业的发展,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桂花的林、洪下的竹形成森林资源环境,成为崇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林场的土地,出租给职工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有3户,在林区开展养牛、养羊专业户2家,从事楠竹经营承包80户,提供闲置场地从事竹制品加工业2户。

守好这一方青绿,把金山银山世代传下去!

记者手记:

接力棒还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守护好青绿,靠的是人。

采访当天,林场人说得最多的是“缺人”。他们告诉记者,桂花林场已连续24年没有新成员进入,这里最小的职工都是1979年出生,场里连个80后都没有,严重的青黄不接。

“天一半,地一半”,这句话在林场广为流传。意思是,每年都有很多老务林人去世。

“与桂花林场交界的村民小组多达104个,涉及千家万户。森林界址错综复杂,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离开了,估计后来人就很难再搞清界址了……”桂花林场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丁刚伟说。(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编辑:何凡

上一篇: 电影《风起中伙铺》在咸宁市举行首映式
下一篇: 孟祥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反馈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