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今年3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全国共有40个县(市、区)上榜,我市通山县榜上有名,标志着通山县在“拯救老屋行动”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成效。
那么,作为湖北“古民居之乡”,通山主要有哪些古民居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实践?
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是祖传的宝贝儿
青山环抱,碧水环绕。春光明媚的四月,走进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古民居群,仿佛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
该建筑群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串联成群,形成纵长形的“街屋”。600多米长的石板街两旁,陈旧的古建筑、矗立的石柜台、溜光的拴马石、古朴的商铺招牌、精美的木对联和檐画,都在无言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原先有很多老房子快垮了,政府花了340万,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石门村7组今长夏畈住民夏继明介绍,作为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之一,长夏畈古民居始建于1420年,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这里曾经是商业要道和茶马古道,各地商人的南上北下,带动了此地商业的繁荣发展。”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凸雕精镂……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看着那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暗绿如水草的苔藓里,似乎藏掖着一首首吟咏千年的唐诗宋词。
据通山县住建局局长李钟一介绍,该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达30余处。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保护单位73处。
“这些古色古香的古民居,都是祖传的宝贝儿。”李钟一说,通山传统村落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却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政府和民间形成合力,留住一方乡愁
“为了留住乡愁,我们连续几年筹措上亿元资金,用于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县住建局村镇建设管理股股长陈雄辉介绍,目前已整治保护传统村落11个,修缮各类古民居500余处。仅去年以来,全县投入传统村落保护资金4000万元以上。
为了保护好传统村落,通山县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已出台《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规范》《通山县传统村落连片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同时,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基本原则,上引财智,下聚群众,组织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协会、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拯救老屋行动。
4月23日,走进洪港镇江源村,只见刚刚修缮完工的十余栋古民居建筑,蔚为壮观。该建筑群达万余平方米,古朴典雅,韵味十足。其中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王氏老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源村古民居能够重现往昔风貌,离不开江源村村民的自发保护。
年轻商人王定钊出生于洪港镇江源村王氏老屋,他在外地看到,异乡的一些古民居打造成了景点,而家乡成片的古民居藏在深山无人识,“很不甘心”。
从2005年起,王定钊四处奔走,建立了一个古民居保护团队。
2015年8月30日,在县文物局的批准下,江源村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当天就收到捐资10余万元。如今,理事会会员已发展到100余人。
2021年12月3日,通山县传统村落保护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由本地关心和热爱古村落的志愿者组成,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民间积极参与古民居、文物保护热潮。
活化利用,让古民居“活”在当下
记者来到大路乡吴田村,远远就能看见一座高耸门楼上书写的“王明璠府第”几个大字。
穿过门楼一路向前,一条古香古色的古民居风情商业街映入眼帘。“古建修复”“叶氏木雕”“通山刺绣”“通山剪纸”“国宝钧瓷”等各种特色门店鳞次栉比。
在通山县消费扶贫特色馆内,琳琅满目的各种农副产品摆满了货架,有通山包砣、杨芳酱油、枇杷酒、农家蜂蜜、干鱼、鲜笋等几十种,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选购。
“您好,有几位?”临近中午,明璠食府门口,停了不少车辆,店员正忙着接待前来就餐的食客。
“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特别多,十来间包房和大厅,全部爆满。”明璠食府老板孙康乐笑着说。
“我们将按‘一区两轴四园十八景’进行规划,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明璠古民居,古民居建筑和文物、民俗文化资源集中起来,着力打造一个集民俗采风、住宿餐饮、休闲购物、游览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中心。”通山县文旅局文物非遗保护股股长杨光说。
眼下,位于九宫山镇中港村周家大屋,在九宫山风景区的带动下,渐成热门景点。周家大屋古民居已有230余年历史,史载为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周德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已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九宫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家大屋被定为九宫山特色景点,迎接八方游客来这里住民房,赏民歌,吃农家饭,尽情徜徉山水之间,享受农家乐趣。
“修缮古民居只是拯救传统村落的第一步,更应聚拢人气,提升传统村落的‘自我造血’功能。让古民居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帆升说。
对此,通山县正借“乡村振兴”之机,加快修复“古”建筑、盘活“古”街道、传承“古”文化、展现“特”风情、做好“美”文章,实现农旅结合,助推经济发展,让古民居穿越时空,“活”在当下。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昌炉 焦姣 特约记者 邓文义 徐大发)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嘉鱼创建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
下一篇:
咸宁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动员部署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