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记者张大乐、陈新、刘珊珊报道:21日,通城县四庄乡寺背村优质稻基地,脱贫户谭幼林与村民一道在大田里除草,旁边的秧田密匝匝地长着青绿的秧苗。“这里以前是荒田,今年播种一季晚优质稻呢。”
寺背是个山区村,前几年,由于灌溉不便,地势较高地带的107亩田地撂荒。今年,乡里加强治理“非粮化”问题,该村一方面筹资23万元新修一口当家塘和沟渠,另一方面组建种养合作社,流转荒田种优质稻。
“撂荒田种成聚宝盆。” 村党支部副书记金大明介绍,合作社依托驻村的武钢集团,注册产品商标,采用生态种植,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不用农药化肥,生产的稻米全部销往武汉店的高端客户,价格相当普通稻米的两三倍。
除草、挖沟、种秧……村种养合作社的记工本上显示,谭幼林这两个月已在基地干了22天,按一天120元计算,他可领取2640元工资。由于这片基地有他家流转的3亩田,下半年还可以分到300斤优质稻谷。像他一样,合作社吸纳261户脱贫户为社员,每位脱贫户既可在基地打工赚钱,还可以流转田入股分红。
寺背村荒田种优质稻,是通城县大力整治耕地“非粮化”的镜头之一。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以村为单位,入户入地块排查,对每块撂荒田涉及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抛荒原因等信息全面登记,建立问题台账。全县共排查出撂荒面积18283亩,其中撂荒两年以上面积为10255亩。
“强化政策引导,坚决治理非粮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云飞介绍,该县对撂荒两年以上的耕地取消承包户地力保护补贴,粮食补贴发给实际种粮者。
撂荒田在保持原承包户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委会统一收回承包经营权。县政府安排奖补资金,对种植双季稻的每亩奖励300元。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宜稻则稻,宜旱则旱,确保复耕复种成功。
“合作社+农户”“村级集体+农户” “公司+农户”……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技服务中心等参与撂荒田地流转、租赁和开发。北港镇由农技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灭荒公司,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与公司签订流转协议,头三年的田地收益归公司所有,三年后,如果农户愿意自己种,公司无偿归还田地。目前公司已种“双季稻”早稻2213亩,剩下2004亩撂荒田将种中稻和大豆。大坪乡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1500亩荒田种水稻,实行规模化经营。
播种新绿,收获希望。目前,全县已整治撂荒田15000多亩,其中,栽种水稻11000多亩,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近4000亩。
编辑:胡少鹏
上一篇:
咸宁市组织召开“代表行动”工作现场推进会
下一篇:
3月至4月“湖北好人”名单揭晓 咸宁市1人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