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通山县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号工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开办乡村工坊、建设农业基地,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听说,通山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蹚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11月9日,记者深入通山县泉港村、隐水村、茅田村采访,欲解其详。
泉港村:工厂办在家门口,群众增收不走远
走进通山县通羊镇泉港村湖北木凡饰品(七彩饰品乡村振兴加工厂),细长的卷铁皮在机器的压制下,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小发夹,经过滴胶、涂色等工序后变成色彩斑斓的饰品。
“我主要负责将发夹放在木棍上夹起来,工作很轻松。”73岁的夏成木是岭下村2组村民,之前一直在家务农,想出去找工作却四处碰壁。如今,他每日骑10来分钟的车便能到达工厂,一天轻轻松松赚六七十元,感觉十分幸福。
湖北木凡饰品工厂是当地村民许善斗所投资建设。许善斗家住泉港村4组,早年因家庭贫困到义乌打工,凭借自身多年努力,2007年在外开办起了发夹厂。
“要想让村民持续增收、村庄实现更好发展,将本村在外能人请回办企业是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泉港村党支部书记许善行与村“两委”班子共谋村庄发展之路,并将目标放在了许善斗身上。
2015年底,村两委找到返乡探亲的许善斗,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没想到的是,许善斗也早有回乡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的念头,双方一拍即合。2016年,一个小型发卡工厂成型。
工厂建成后,许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发展,6组鲁志敏便是其中一员。鲁志敏已在此工作8年,此前一直在外务工,得知村里建起工厂后毅然回乡。如今不仅可以很好照顾家庭,每年还能稳定增收四五万元,感觉特别满足。
村民们满满的幸福感,让村两委坚定了持续壮大工厂的想法。2020年,在村两委和市政协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木凡饰品成功征地5亩,建起了3栋新厂房。
工厂规模扩大,村民就业人数随之增加。脱贫户周元景此前在家务农收入甚微且不稳定,如今到工厂就业后,每月收入稳定,年收入最少19000元。
除直接在工厂就业,村民还能在家做工赚钱。66岁的许善成和妻子依靠木凡饰品,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如今,木凡饰品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65人,散工就业20余户,年发工资216万元。
隐水村:景区开在家门口,群众吃上旅游饭
“真刺激,心怦怦跳。”当日,位于大畈镇隐水村域内的龙隐山旅游度假区,温泉游客朱先生缓缓走出“悬崖秋千”娱乐项目区。
龙隐山旅游度假区2020年8月正式营业,凭借着“天空之境”“石林秘境”等景点吸客无数,与此同时带动隐水村民就业近60人。
“每月2400元,工作很愉快。”袁观华检查好游客身上安全防护措施后,启动“悬崖秋千”开关后说。
袁观华是隐水村11组村民,原本在家务农,忙忙碌碌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如今,他在景区工作感觉十分开心。
“景区开在家门口,给村民带来了许多真金白银。”隐水村党支部书记袁达献说。
隐水村坐落于富水湖边,旅游资源丰富,但2010年以前村庄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直至隐水洞、龙隐山等景区陆续开在家门口,村庄才焕发出新生机。
袁观富是12组村民,过去一直在东莞务工,收入很是一般。2019年见村内游客越来越多,便回乡办起了隐水空间农庄。
“今年暑假净利润7万元,去年十一黄金周营业额十几万。”袁观富说,家门口的“旅游饭”越吃越香。如今,全村开办农家乐22家,家家收入过20万元。
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新的就业岗位也随之而来。17组村民方细香今年50岁,过去在家当家庭主妇,无任何收入。如今到农庄当农家菜厨师,每月轻松赚3000余元。
景区带来创业就业机会的同时,还为村庄农特产品打开了销路。村级农旅特产店内,干辣椒、土鸡蛋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
“8月开张销售额达11.3万元,目前总销售额29.9万元。”特产店工作人员徐深雯介绍,店内共有65种土特产,其中隐水村有10余种,涉及农户60余户。
村民陈良才自家开设的特产店里,农户的干货同样备受欢迎,每年可销数百斤。
如今,村内景区直接带动村民就业112人,人均增收2.4万元;农家乐带动就业80多人、高峰时达到500人,人均增收近万元;土特产销售带动涉及家家户户。
茅田村:基地建在家门口,群众共享瓜果甜
来到通山县远程公司茅田农业观光园,成片“红美人”果树林映入眼帘,穿行其间,只见一颗颗金黄的橙子挂满枝头。
茅田农业观光园位于通羊镇茅田村,基地面积300余亩,种有柑橘、桃、梨、桑葚、葡萄等10余个种类水果,着力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观光采摘园。
橙柚基地内,村民张纯明正忙着给果树施肥。“主要负责除草、施肥,工作比较轻松。”张纯明今年70有余,是茅田村的脱贫户,此前在家务农,几乎没什么收入。基地建设后,他来此务工,每日工资80元,甚是满意。
2018年,茅田村“两委”考虑到村民就业增收和村庄发展,积极与县内农业致富带头人陈志远联系,表达希望其能到茅田村发展特色农业的想法。
经过多次商议,陈志远以每年每亩地44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300亩,发展起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每年不仅给100余户农户支付土地流转金,还稳定带动40余位农户增收,高峰期用工可再增60余人。
11组村民徐礼注已在此工作三年,主要负责小型农机操作使用,工资从最初的每月3000余元涨至每月4200元,这让原本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的他十分满意。
基地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户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当地在外务工村民的烦恼。
刘灵芝是茅田村12组村民,前些年在华为上班,虽说工资待遇不错,但依旧烦恼。“不回来,孩子没人带;回来,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刘灵芝说。
直到家门口建起水果基地,她当上出纳和文员,心中尤为开心。刘灵芝说,虽说在家工资不是很高,但对比外面和家里日常开销,每年存款差不多都是3万元左右。
陈志远介绍,后年基地将达到丰产期,届时用工还可增加20余人。目前,基地每年发农户务工工资50余万元。
“基地建在家门口,农户稳定增收更有保障。”茅田村负责人徐振荣表示,将继续扩大发展村内农业基地,让更多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该村果园基地、百合基地、水稻基地共带动110户农户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宋文虎 特约记者 李江湖)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咸宁市政协两级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
下一篇:
咸宁市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暨市安委会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