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4日在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01-09 07:56

市长 杨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一难两难多难”的复杂局面和“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安排,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支撑增长的投资、争资、引资加快突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稳住投资、努力向上争资、竭力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明显加速。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6%以上,金融机构贷款净增186亿元,同比增长12%,余额贷存比78%。203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四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630个,总投资2278.8亿元,亿元以上开工项目入库154个,同比增长32.8%,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44个,协议投资额140.5亿元。推行“六个一”抓落实工作机制,咸宁大道西延段(一期)建成通车,武汉东湖学院嘉鱼校区开学迎新;咸宁至九江高速公路、赤壁长江公路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改线工程,市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蒲圻电厂(三期)、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市城区南外环高速公路、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簰州湾长江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向上争资突破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6.03亿元,可比增长12.1%。争取上级资金275.38亿元,同比增长43.1%,创历史最高水平,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8.65%,专项转移支付增长9.57%;债券资金95.54亿元,是上一年的3.13倍。争取国土绿化、石漠化治理、海绵城市等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3.5亿元。招商引资承压前行。持续开展“一转一、一加一、一引一”招商,引进强芯半导体芯片封装、星光农机产业园、阿洛亚运动乐园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4个,同比增长105.2%。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当年签约项目注册率91.2%,当年开工率61.1%,稳居全省前4。

(二)现代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快速提升。产业含金量不断提升。坚持链式思维,聚焦壮大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5大优势产业,组建8大产业联盟,初步构建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咸宁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达1023家,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5%,领跑全省。产业含新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0家,总数达430家。聚焦“四新”经济培育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7.8%,增幅全省排名靠前。“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全面实施,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增至8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增至11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增至10家、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增至30家。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3个,10家重点产业研究院正式运营。发明专利197件。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大学生引进计划”“引才专列”,吸引硕士博士651人来咸就业创业。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建立工业园区及企业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环境管理评级,不断提升循环化、生态化、低碳化、清洁化水平。成功承办全省文旅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现场推进会,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6%。赤壁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深化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持续加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撬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改革求广度。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市城区城管体制改革、市属国企改革等174项改革项目成效明显,12个省级以上改革现场会在咸宁召开。改革拓深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86.7%,可网办事项100%,网办件占比60%。整合42条政务服务热线,实现“12345”热线一号通。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28条,出台“自然资源10条”“金融助企纾困”等全周期服务配套措施。在全省率先公布包容审慎监管行政处罚“四张清单”635项。改革加力度。发布“免申即享”清单496个,累计拨付资金8.92亿元,惠及企业2766家次,惠及个人130万人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5.74亿元,退还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惠及企业2234家,真金白银、真情实意支持企业纾困解难。连续20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三赢兴公司通过证监会审核待发行、平安电工公司进入证监会审核。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动嘉鱼潘湾化工园综合整治。逐个建档销号,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284个,一年完成上级交办三年目标任务的86.3%。

(四)公园城市的集中度、辨识度、美誉度不断彰显。坚持系统思维,抢抓“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机遇,不断强基础、补短板、塑颜值,推动城市走向系统治理、整体提升。深刻把握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产业形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锚定大健康产业,延伸拓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产业形态,让每个项目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增添颜值。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4.5%以上,排名全省第1;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增速同比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增长41%;咸宁海关申报设置进展顺利,保税物流中心开工建设,中欧班列“长江号”咸宁始发并常态化运行,咸宁-中东海外仓建成。深刻把握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城市形态。依托绿色本底,以小巧精致、管理精细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治理,协调生态、生产、生活,推动“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转变。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中国桂花城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全力打造餐厨垃圾全覆盖、全收集、全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咸宁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刻把握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文化形态。聚焦咸宁独特的地域文化,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共同文化认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内外兼修,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用文化照亮城市未来。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534场,歌曲《孔雀来兮》获评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咸宁香泉合唱团入围群星奖全国决赛。深刻把握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治理形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幸福城市。持续开展城市管理“月度综合评价”,城市管理工作暗访全省排名第二,“垃圾分类”“拆围透绿”“飞线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新增街头游园18个,改造老旧小区172个,整治背街小巷114条,咸宁北高铁站、咸宁火车站、7个大型农贸市场改造焕新。统筹推进交通疏导、积水点改造及供水、供气管网更新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270个,综合改造银桂路、银泉大道等7条道路,改造丹桂桥、一号桥、兴龙桥、永安桥等城区危桥4座,改造拥堵点25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0.5公里;实施主城区供水增量提质工程,改造老旧供水管网43.26公里,新开通天然气15082户。一年来,央视新闻聚焦并播发咸宁工作72条、同比增长140%,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集中度、辨识度、美誉度得到极大彰显。

(五)鄂南乡村的业旺、人旺、财旺切实巩固。乡村产业兴旺。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4.3%以上。面对历史罕见旱情,抢先抓实抗旱减灾工作,守住不因灾致贫底线。大力整治撂荒地,恢复耕地7.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9.2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超省定任务6.75万亩,“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位列全省第2。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连续两年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4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擦亮小城镇”行动,16个乡镇获评示范型“美丽城镇”、8个乡镇获评基础型“美丽城镇”。乡村人才集聚。连续五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录培养2188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动态全覆盖。线下培训农村劳动力25520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总决赛在我市成功举办。乡村收入增长。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化解村级债务3.2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村级债务清零。扎实推进“万千百”工程,改造乡村旅游客房10318间,农家饭6987桌,推广乡土菜100道,带动农民增收。

(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因时因势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学有效处置输入性疫情,守护人民安康,4月29日至11月9日连续195天咸宁无疫情。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实地开展小区“圆桌会”“村湾夜话”,引导群众自觉、自发、自主、自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8%,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为11.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发放救助资金5.3亿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01岁,比上年提高0.07岁。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1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推进“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项目,新增幼儿园学位6320个。完成66个农村教学点撤并和衔接提升工作。实施市城区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5766户,占全省改造总量的33%。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3500户。完成1万人养老护理培训和1000人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三孩配套生育政策。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投运,赤壁市人民医院、通城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完成全市68.68万栋自建房隐患排查和分类整治,实现1737个住宅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纵深推进“扫黑除恶”“雷火2022-剥茧”“五大攻坚”“找堵防”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养老诈骗。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省党代会、省“两会”等重要节点安全稳定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七)政府治理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更加鲜明。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奔跑每一天”的奋斗姿态和“拼搏赶超”的昂扬状态,构建“一月一分析”“两月一‘拼搏赶超’”“一季一交账、一季一全会”“半年一拉练”链式工作机制,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坚持“深实严细久”工作标准,谋划争先创优事项40项、政策创新28项。民有所呼,政有所应,12345热线办理群众投诉件42.1万件,办理满意率86%。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等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9件、政协委员提案92件,满意率98%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获评全省政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精准普法”工作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咸安区、通城县入围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坚持打造清廉政府、清廉机关,科学决策、慎重用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公”经费同比下降5%,保障“三基本”运转,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通过一年努力,全市政府系统拼搏赶超成为一种精神状态,务求实效成为一种基本标准,法治规范成为一种工作原则,民呼政应成为一种常态定位,站高位、立高标、向高行的意识逐步形成,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的治理效能不断激发。

过去的一年,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双拥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口援疆工作深入推进,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红十字、工商联等事业有了新发展,安全生产、人防、消防救援、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事务、侨务、保密、档案、史志、社科、气象、邮政、审计、统计、国资管理、检验检测、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咨询决策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22年殊为不易。这些成绩和进步,是在疫情特殊时期困难凸显、发展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取得的,根本源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驻咸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关心支持咸宁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咸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不大,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效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县域发展不均衡,对外开放不够;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跟不上群众需要;少数干部抢先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等。需要说明的是,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3项指标增速未达预期。我们将正视问题,切实加以解决。

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做好2023年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坚持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认清“形”与“势”,把握“危”与“机”,提振做好经济工作的士气和勇气,决心和信心;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结合起来,培育具有咸宁特色的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追求,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积极投身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生动实践,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咸宁篇章!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稳增长,千方百计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只有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才能稳定经济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抓紧抓实项目投资。推动107国道咸安和赤壁绕城段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咸宁至九江、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市城区南外环、通城至修水、簰洲湾长江大桥及接线等高速公路,353国道通城段、351国道嘉鱼段及咸安段改扩建工程、咸宁大道西延段(二期)等重点项目,攻坚突破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岳咸九铁路等重大项目。树牢精明、精细、精心招商理念,瞄准高端“招大引强”,面向未来“招新引优”,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上市公司或行业领军企业高端优质项目,新签约50亿元重大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0个。统筹“招落服”“引育壮”,突出综合效益、“亩产”导向,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强化项目履约监管,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和无缝衔接机制,推动德国负碳材料中国总部及生产基地、一轻(咸宁)产业园、烽火科技咸宁创新谷、李氏控股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新奥莱湖北国际创新产业基地、时间种子饮料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快签约、快开工、快投产、快达效。

实施扩大内需行动。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扎实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引导企业深耕中高端消费品、现代供应链、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城市建设,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超过100家。提升居民基本消费、传统消费,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组织年货节、车房展、家电消费月、端午游园、汽车消费节、中秋国庆欢乐购、咸宁优品展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提振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促进外贸发展十条”,加大奖补力度,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积极组织“百展行动”,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合作RCEP市场。建设咸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咸宁海关设立工作,打造“中欧班列+海外仓”进出口模式。将咸宁高新区打造成吸引外资的主平台,将更多外资引进来、发展好。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国际友城工作。发挥好“桂乡咸宁”对外开放窗口功能。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数字赋能、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推行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就近办理,方便群众好办快办。依法严格规范市场化社会化中介服务,整治“体外循环”“隐形审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电子证照平台升级改造和“企心协力”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鄂汇办咸宁旗舰店“宁好办”平台功能,推进咸宁政务云与楚天云的互联互通,优化跨省跨市、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对待政策,打通助企纾困解难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二)突出动能转换,千方百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兴,则实体兴;实体强,则咸宁强。突出延伸长链、补足短链、锻造新链,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新的突破。

壮大优势产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培育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企业2家,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4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25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0家,创建国家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精准编制“链主企业”招引促进计划,强化细分领域产业研究,5大优势产业招引补链、固链、强链项目25个以上。大健康产业重点夯实医药、器械和卫材等领域制造基础,加快发展金银花、黄精、金刚藤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打造全球最大的护理床生产基地和全国医用卫材生产储备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由零部件制造向智能终端拓展,打造华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开发低糖、低脂健康饮品和运动、能量、保健功能性饮料,研发青砖茶、枇杷、桂花、乳制品等特色饮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做强咸宁高新区国家级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咸安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赤壁市华舟应急装备产业基地、通山县星光农机产业园。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蒲圻电厂(三期)、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咸宁土桥抽水蓄能电站、“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等项目建设。

培育数字经济。大力推进元宇宙数字产业园、咸宁数字产业园建设。支持咸宁高新区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大数据+工业”融合,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大数据+农业”融合,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牧场,建立农产品生产全程可追溯机制。拓展“大数据+服务业”融合深度,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发展。开展数字乡村试点,融入防汛、防火、防盗、防骗等功能。

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万千百十一”质量提升工程。推动300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30家规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3家质量提升标杆企业,培育中国精品、湖北精品、咸宁名特优产品。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做强本土电商企业,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依托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利用“南山北水”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资源,培育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业,打造阿洛亚运动乐园、际华冰雪乐园。与全国知名平台密切合作,培育国内知名温泉+民宿旅游目的地。

(三)突出各扬所长,千方百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积极主动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各扬所长、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发展格局。

深入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积极参与构建武汉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参与编制武汉都市圈流域综合治理、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加快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建设,探索与武汉共建中国光谷咸宁生物医药产业园、嘉鱼·武汉经开区产业园,打造武汉产业转移新高地。积极承接武汉高校外迁,加快推进咸宁“武汉南”大学城建设,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创建大学科技园,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支持嘉鱼县、赤壁市、通城县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让咸宁成为武汉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深入推进公交卡、旅游卡、公积金、医保、社保等跨市通用。

提升“一主一副”。中心城区重点提升引领聚集功能,引导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提高首位度,建设中国桂花生态之城、产业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打造竞争力、吸引力、带动力更强的市域城镇化引擎。聚焦建设淦河“百里画廊”,着力打造生态之河、美丽之河、文明之河、富民之河。支持咸安区建设“四个首善”之区,做强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推进纺织、机电、铸造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持市域副中心赤壁市做强清洁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链,培育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示范区,冲刺全国县域百强。

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严格控制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持续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继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县域造血功能。支持嘉鱼县打造强县工程示范区、通城县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崇阳县打造“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示范样板县、通山县打造国家新型能源之都。

(四)突出改革创新,千方百计推进科教人才兴市。投资科教、投资人才就是投资发展、投资未来。始终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着力打造全省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学前教育学位扩充行动,确保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46%。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巩固提升,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提升计划。推动基础教育教联体共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示范性教联体。加快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省级示范性高中教学质量在全省争先进位,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市第一高中。支持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学科,支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等高职、中职院校打造品牌专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创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深入推进“三个一百”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强10个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数达4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0亿元,占GDP比重达17.5%。持续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20项,完成湖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1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6%。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00件,支持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区。

实施人才强市工程。优化“南鄂英才计划”,推动各类人才自主培养。依托省级集训基地、康养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优化护理人才培训,打造华中地区最优质的护理培训基地。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村医学历提升行动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乡村规划师制度。“并线推进”人才招引与项目招商,持续实施“招硕引博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才聚荆楚·志在咸宁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平台建设,柔性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统筹实施“香城人才卡”,真心爱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质量提升行动,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免申即享”改革、市直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综合改革、市城区城管体制改革、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热线。规范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确保新增存款不低于70%用于当地。“一业一策”制定融资方案,确保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深化政银担合作,积极推广“4321”“4222”等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三赢兴公司尽快正式上市交易、平安电工公司尽快过审,维达力公司尽快报辅,金种子企业总数16家、银种子20家。

(五)突出“三农”基础,千方百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稳,全局稳;“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加强农村互联网、5G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等进村入户。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重点推进阳武、三湖连江、陆水等3个大型灌区以及8个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保障农产品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展农村安全水源工程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北部平原地区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创建。加强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74%。引进知名种子企业筹建中国新型种业(向阳湖)基地。

做好“土特产”文章。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重点建设茶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产业链。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年末生猪存栏130万头以上。推进农产品加工“千百十”提升工程,建设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30家,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做强咸宁桂花、赤壁青砖茶、嘉鱼蔬菜、通城油茶、崇阳黄精、通山枇杷等公共品牌。

建设美丽乡村。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扶项目800个,做好动态监测和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55%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细化落实乡村建设二十项任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开展公园化乡村(乡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开展“五清一改”。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管理。加快建设乡镇双通道、行政村双车道,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以上。加强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巩固提升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支持通山县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强县。

(六)突出宜居宜业,千方百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坚持“小巧、精致、灵秀”特质,充满人情味、展现现代范,打造幸福咸宁,建设“千年城市”。

筑牢绿色本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精准划定“三区三线”,构建“一江一山三河五湖”自然生态基底。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空间规划体系,建成市域一张图管理系统。强化城市天际线管控、村庄规划管控,推广鄂南民居建筑风格。开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指南》晋升国家标准。老城区“+公园”,提档升级香吾山公园、十六潭公园、青龙山公园等城区公园,新建一批“口袋公园”;新城区“公园+”,把公园作为规划要件,推动“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转变。构建市域绿道网,绿化美化城市窗口。“五绿”并进落实林长制,加强古桂花树等古树名木挂牌保护,高质量完成营造林24.35万亩。

推进城市更新。常态化开展城市管理月度综合评价和“万人洁城”行动。持续开展主城区拥堵点整治、背街小巷整治等工程,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更新改造老旧小区203个,新通天然气8000户,创建全域推进“红色物业”共同缔造升级标准化示范区。持续推进主城区供水增量提质工程,建成净水厂主体工程和原水管线30公里,再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1.74公里,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推进海绵城市省级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再改造主城区小微积水点20个,实施宝塔片区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咸宁大道东片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规范、处罚、拆除一批“两违”建筑,处置违法建设2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屋顶革命”,温泉、浮山、永安街道办事处各整治100户以上。

涵养文明新风。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置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扩面,打造餐厨垃圾处理“咸宁模式”升级版,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开展节约型机关和公共机构创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开好“文明创建大家谈”“文明创建进行时”“文明创建红黑榜”等创文专栏,讲好创文故事。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志愿服务项目,擦亮“唐光友志愿服务队”特色品牌。完善一刻钟公共文体服务圈。推进“数字三馆”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乡书房、文旅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持续开展“香城大舞台”“南鄂群星奖”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

(七)突出“国之大者”,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增添发展温度,提升民生质感,书写暖心答卷。

科学精准优化防控措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工作重心从防控新冠病毒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分类分级开展健康服务,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服务。

促进居民稳岗就业增收。加强就业兜底帮扶,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招聘等活动。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打造咸宁特色劳务品牌。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推动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做实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覆盖面,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低保扩围增效。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筹集分配保障性租赁住房2338套。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探索制定健康城市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助力健康咸宁建设。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质子治疗项目落户,确保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大楼、市中医医院特色大楼、市疾控应急综合大楼建成使用,加快建设市妇幼新院区。扩大老年护理、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打响“咸宁护理”品牌。抓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推进“一家一护”家庭养老服务提能工程。推动三孩生育配套政策落地见效,鼓励多方参与有效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建设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县市区残疾人之家。合理保护利用孙郭胡城址、大湖咀龚家大型遗址、王家畈学堂、原省煤机厂旧址等文化遗迹。抓好赤壁砖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崇阳提琴戏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升级改造咸宁体育中心,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市科技馆。支持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八)突出综合治理,千方百计守牢安全底线。保平安是政治责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增强统筹观念、忧患意识,各方齐抓共管协同治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守牢流域安全底线。对照富水和鄂东南片区两个流域“底图单元”,划分7个三级流域片区,形成流域综合治理单元的一张“底图”。统筹推进长江咸宁段、陆水、富水、淦河等主要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长江堤防提档升级项目、鄂东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黄荆口水库、木三李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启动簰洲湾防洪避险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等湖泊堤防加固、生态修复、蓄滞洪区建设、连通清淤试点,推动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高帮塘整治。建设抗旱应急引水调水工程。协同做好富水水库、王英水库等水资源共享和水源地保护。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9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96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17万吨以上。保障市县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行动。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改善重点河湖水环境质量,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提升行动,稳步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及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严格危险废物管控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垃圾填埋场污染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守牢社会安全底线。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稳妥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涉众金融等领域风险,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高效运转“情指勤舆”一体化机制,稳妥推进市区警务一体化改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全域开展一体化常态化“找堵防”专项整治行动。建强综治中心,赋能基层治理。加快《咸宁市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解机制。抓好防汛抗旱、地灾防治、森林防火、消防救援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国防动员、双拥、人防、民族宗教工作。

(九)突出提能善政,千方百计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提升本领,苦干实干,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治理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

旗帜鲜明讲政治。提升政治判断力。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科学把握形势变化。提升政治领悟力。坚持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政治执行力。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逃避者。

加快提升能力本领。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树立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协调意识,做到学经济、懂经济,学政策、用政策,懂市场、“钻”市场,会算账、算好账的有机统一。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做群众的学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本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切实提高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感知、防范、处置能力,防止风险积累扩散爆发。

着力打造清廉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严促执行。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纪委监委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积极发挥审计、统计和财政监督作用。加强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普法,严格依法行政,探索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改革。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评估、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顽疾。持续整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控“三公”经费,过“紧日子”,兜牢“三保”底线,确保民生支出占比不低于78%。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梦想,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咸宁篇章而努力奋斗!


编辑:胡少鹏

上一篇: 咸宁市中心医院守牢重症患者的生命防线
下一篇: 孟祥伟主持2022年度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议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