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生态文明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而咸宁这项工作,成为全省的佼佼者。近日,在全省2022年度林长制督查考核中,我市位列第一名。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
聚力高位推进,破解林业发展难题。
林长制的核心在责任,关键在林长。我市抓住党政双林长这个“牛鼻子”,整合资源,围绕林业发展难题克难攻坚。先后制定林长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多项制度,建立全面的林长制“1+N”制度体系,破解跨部门协作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将林长制纳入综合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倒逼县、乡、村三级林长主动扛起林长责任,推动林长制在基层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底,各级林长开展巡林活动达10.57万余人次。
成功争取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获批中央、省级项目资金6亿元。各县(市、区)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1亿元,全额纳入预算;县(市、区)相继出台政策,吸引50多家市场主体参与重大林业项目建设,有效破解林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聚力基层治理,构建林长管护网格。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一长两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即:林长+监管员+护林员,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责任,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管护的精细化、精准化、高效化、信息化。
——科学“定网”。将全市林地划分成1个总网、6个大网、102个中网,940个小网,6890个微型网格。树立林长制公示牌,对“一长两员”职责、联系方式等内容进行公示,做到每亩林地有人管、出现问题可追溯。
——标准“建网”。按照“三有”标准,建立健全基层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阵地。网格有人:每个网格对应“一长两员”;网格有物:各乡镇及重点村每年至少举办2次防火演练,确保在防火、防灾等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了”;网格有眼:建立森林资源管护智慧系统,利用数字探头实时掌控各网格森林防火、非法砍伐等情况。
——制度“护网”。通过建立护林员巡林制度、发现问题上报制度、问题线索移交制度、考评奖惩机制,进一步明确护林员职责和任务。2022年,全市林业灾害总发生面积同比下降4.7%,成灾率3.88‰,远低于省林业局下达的8.89‰的指标。
聚力特色创新,打造林长工作品牌。
我市围绕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利用”三篇文章,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让“林”成金山,让“长”护全域,让“制”出实效。
——做好“林长+部门协作”文章。积极探索以林长为“指挥长”,公安、检察院等政法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咸安区引入公益诉讼监察力量,通过召开专项听证会、立案调查等途径,依法解决古桂花树养护责任人不明确、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山县创造性地将基层派出所警员和“一村一辅警”纳入网格化管护体系,从管理前端增强了基层林业执法队伍的权威性和震慑度。
——做好“林长+示范基地”文章。按照市级林长不少于300亩、县级林长不少于200亩、乡级林长不少于100亩的标准,打造林长示范基地。2022年,全市共建设林长示范基地1万亩,完成人工造林8.4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乡村”20个。
——做好“林长+特色产业”文章。各级林长聚焦桂花、楠竹、油茶等林业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林业特色基地发展到380余万亩,现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8家,实现林业总产值315.5亿元,同比增长16.88%。
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让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我们必能真正实现“林长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镇强)
编辑:何凡
上一篇:
【新春走基层】通城:科技赋能备春耕
下一篇:
最高补贴百万元 咸宁市“真金白银”招才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