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一场科技盛宴在咸宁隆重上演,“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咸宁行暨全国智能制造联合体合作发展论坛再次把咸宁推到聚光灯下。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等40名院士专家组成的“科创中国”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团走进咸宁,助力咸宁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市科协搭乘“科创中国”快车,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主线,完善创新体系,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效能,激活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咸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摘桃子:“科创中国”启动咸宁快车
2020年6月,我市被确定为“科创中国”首批22个试点之一,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由此,“科创中国”咸宁快车正式启动。
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新兵”,市委、市政府抓住创新“牛鼻子”,充分利用“科创中国”这一国字号平台品牌,不断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在创新中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培育亮点,用“跳起来摘桃子”的干劲拼劲,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市委、市政府依托“科创中国”试点建设,采取“政府主导、高校参与、金融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力量,建设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企业小试、中试难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
此后,咸宁成功举办了“‘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咸宁行暨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科创中国’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讨会”“‘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咸宁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等系列活动,院士专家聚集咸宁,问诊把脉科技创新工作,为我市提供了宝贵的科创力量。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专家解题、市场阅题。
市科协与国家级学会对接,围绕咸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4家国家级学会协作站,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林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修订《咸宁市学会协作站(工作站、服务站)管理办法》。优先在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龙头企业等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升建站质量。目前我市共建院士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55家,我市产业创新的动能愈发强劲。
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和赵李桥茶业联合启动节能高效砖茶压制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项目,大大提高了传统生产线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为青砖茶产业提速、增效、扩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市依托智能机电、大健康、桂花、青砖茶等重点特色产业,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机电产业、矾产业、竹产业、茶产业等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聚集,以产业技术为中心,在周边打造创新孵化园,通过孵化园外延形成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形成聚集效应。近年来,我市通过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优质企业24家,建成拥有三六重工、湖北三环方向机等一批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
搭台子:“科创中国”注入咸宁力量
“科创中国”这一高大上的国字号试点,如何在咸宁“生根发芽”?“科技之花”如何在咸宁结出“产业之果”?
市科协在深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上稳扎稳打,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开花结果提供阳光雨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中国桂花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市科协不断推进“科创中国”创新资源融通共享平台与我市桂花产业科创平台在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重点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嫦娥”“玉兔”“吴刚”“月影”“咸安红”5个桂花新品种获得桂花国际新品种登录权,取得历史性科研突破。
今年1月6日,全国唯一的桂花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为我市建设中国桂花城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目前,我市先后成立了“咸宁市桂花产业技术研究院”“咸宁市桂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
2022年5月21日,咸宁知识产权交易在“鄂来拍”敲响第一锤,6项来自武汉、咸宁两地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现场拍卖、落地咸宁,最终成交额达到330万元。
市科协聚焦重点产业,建设问题库、项目库、开源库,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汇聚科技经济供需双方需求,让科技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在咸宁。
2017年,国家科技部将“咸宁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2018年,我市成立湖北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智能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咸宁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32家,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49亿元,营业收入624亿元,从业人员3.7万人,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1家,挂牌上市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
市科协依托“科创中国”融通平台,瞄准成果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组织资源自行上线,实现全市规上企业全部入驻,发布科技成果近4000项。联结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需求解析、科技成果评估等服务,发布创新需求400余项;建设咸宁市科技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行动,转化科技成果70项。依托博士服务团、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省、市人才项目,主动对接高校院所300余名专家人才到我市基层和生产一线定点帮扶或挂职锻炼,解决技术和生产难题。
扶梯子:“科创中国”迸发咸宁活力
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
市科协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畅通柔性引才渠道,汇聚四面八方人才,点燃咸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市科协协调高校、相关市直单位多方资源,对我市科技工作者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初步建立全市科技工作者信息库,入库科技工作者近5万人,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做足充分准备。
柔性引才,让人才流动“活起来”。我市政企联手,打出政策组合拳,将“引才专列”分别开进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抢人才;鼓励企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柔性引才、人才入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多元化人才吸引模式。
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原则,采取人才雇佣、带土移植、科技联姻、智力嫁接的创新方式引进“候鸟型专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9个、孵化企业24家、研发产品39件,助力智能机电产业产值提升66亿元。
引育并举,让人才素能“提起来”。市科协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选取大健康、智能机电、桂花等重点产业方向引进专家举办科创专家助力咸宁产业发展培训营100余场,服务技术人员6万余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咨询、项目共建、合作研发、对口帮扶、业务拓展等智力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培育一批留得住、有潜力、用得上的本土好苗子。
整合资源,让人才生态“优起来”。2020年,赤壁市拿出近3亿元创办全省首个县级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整合了政、产、学、研等资源,是全国率先设立的县级城市综合性研发机构。目前,该院已引进创新型科研人才团队10余个,有院士、教授、博导、博士共计100余人,先后组织科技人才为226家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余个,与40余家企业签订研发合作合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亿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依托“科创中国”,我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记者 盛勇 程昌宗 杜培清)
编辑:何凡
上一篇:
我的校园我做主 1米高度看世界 咸宁创新建设首所儿童友好学校
下一篇:
杨军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全力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