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提出十周年。当天上午,通城县委办、县水利和湖泊局、县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携手“小红帽志愿者协会”“绿水青山协会”社会团体300余人,开展洁河行动。
早上8点不到,隽水河旭红桥段两岸人头攒动。党员干部、志愿者们手持扫把、火钳等工具,对河道岸坡的垃圾进行全面清除。在李家塘渠道,10多名“红马甲”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将拾捡的垃圾装入垃圾袋;隽水河雁塔大桥河段,两名“小红帽”手摇小船,在河面上打捞枯树枝……不到半天时间,隽水河旭红桥段水清岸净。
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游重要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屏障的通城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牢牢守住流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节水优先,科学用水。通城无客水过境,重大控制性水源工程较少,节水成为全县上下共识。该县建设节水灌区,投资5000万元实施东冲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输配水、渠系建筑物及配套、用水量监测及信息化、管理及自动化等四大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每年减少渗漏损失264.7万立方米,新增灌溉效益854.8万元。推行节水奖励,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管理办法。开展节水评价,去年对大型建设项目开展节水审查。强化节水宣传,让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目前,全县建成平安电工、福人药业、红星纸业等一批节水型企业,日节水率达23%。
空间均衡,流域统筹。按照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工农业用水等需要,通城充分发挥水库、塘堰、河流等的供水能力,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韧性。实施重大引调水引青济隽工程,以青山大型水库为水源,新建输水干线23.9公里,建成日供水规模10万吨水厂。该工程今年已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库,总投资20.6亿元,计划工期四年。实施应急抗旱的四大水库群连通工程,全县各中小水库互连互通,相互支援和调济;实施重点水源工程,集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功能于一体;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系统治理,河湖长管水。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关键点在于“治”。通城县委县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一方面,高起点规划现代水网,高标准建设防洪减灾网,高效能建设智慧水网,大力推进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守护生态隽水;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河湖长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库长制的实施意见、河库长制问责办法,去年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开展徒步履职巡查11456次,发现并解决问题298个。同时开展民间河湖长选聘,通过群众报名、乡镇推荐、县审核,聘用22名民间河湖长、企业河湖长。还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域岸线、污染水源等违法行为,共同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
两手发力,政府与社会力量同向奔赴。采取政府投资主导,乡贤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开挖和整治220口村组当家塘,建成覆盖每个村组、每个农户的安全饮水工程。采用PPP项目投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还组建“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护水小卫士”等公益队伍500余人,投身爱水护水节水志愿行动,共建共管共享一泓碧水。
“要以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源头治理,强化科学监测,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省水利厅召开的河湖长座谈会上,通城县委书记、县级总河湖长刘中英的典型发言,引起大家共鸣。
(陈新、毛新民、吴义明)
编辑:胡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