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作为我市唯一的市辖区,咸安区的文明建设事关全局,是当之无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三年前,咸安区在“四个首善”之区建设目标中,将“文明城市之首善区”摆在了第一位。其具体内涵,就是致力于建设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让人民更幸福、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
三年来,咸安围绕群众需求,紧盯任务目标,持久提升文明涵养,在生动文明实践中开展了一次“形”与“魂”的美丽重塑。
形貌重塑,好环境造就人感染人
永安街道于公元768年得名永安镇,意喻永享安宁。100多年前,这里是原咸宁县(今咸安区)政府驻地。
随着城市人口膨胀、产业功能增加、发展重心外拓,永安街道被冠以“老城区”之名。其中红桥片区,历史尤为厚重。
红桥原名粤汉铁路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詹天佑于1914年主持修建。百年来,它两度被战火损毁,历经繁华与沧桑。而它如今的形貌,却依旧是“少年模样”,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景观人行桥。
3月18日,记者在红桥两端看到,原先密集老旧建筑的片区,人称无解的“围棋僵局”,如今也被打开“气眼”,成为人人称颂的口袋公园。
近年,咸安以淦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用绣花功夫,在老城区开展了一场“微更新”,既填补基础设施短板,也保住历史人文底蕴。
“现在天天都有人来玩,几百上千人不等。”年逾50岁的红桥副食店老板张云告诉记者,家门口成为“网红打卡地”,让他的副食店营业额翻番。
去年5月27日早上,张云经红桥送货时发现一女子失足落水,他当即飞身入水救人,周边散步的群众纷纷伸出援手,一道成功将该女子救上岸。
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感染人。“塑形”与“铸魂”绝不是孤立的,咸安之文明,就藏在城市更新当中。
截至2023年,市、区两级在大大小小的城区碎片地块上建起80多个“口袋公园”。过去街角的方寸之地,如今繁花绽放,尽显文明之美,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乐园”。
城区27条主次干道周边约30公里架空弱电杆线实现“入地”,576个小区、614条背街小巷再也不见蛛网般的弱电线路,用“素颜”大胆亮出“天际线”。
非机动车专用道、潮汐车道、智能斑马线、交通诱导屏……城市交通“舒筋活血”,绘出流动的风景。
这场“塑形”,没有大改大迁、大拆大建,有的只是用“绣花功夫”做“加减法”,在最大程度为城市文明“根”与“魂”的前提下,提升城市整体风貌,进而实现“城市增值”。
外在形貌的变化,为群众带来的是有形有感的体验,提升的是归属感,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生动的诠释。
服务重塑,好机制激励人鼓舞人
3月13日一大早,市民陆女士拿着需要裁改的衣物,走进浮山街道香城社区红色服务“110”服务站吆喝:“我还要赶时间买菜、接孙儿,衣服就放这儿啦!”
“放心吧老姐妹,一会给您捎回家去。”缝纫机前,“驻站裁缝”王群英笑答。
王群英退休前是位小有名气的裁缝,得知社区建设生活服务站需要帮手,她当即带着自家缝纫机报到。
“比起在家打麻将,还是发挥余热更踏实。现在一天最多能挣二百元呢。”王群英告诉记者。
随着城市发展,香城社区人口急剧增加,也催生居民对磨刀、配钥、家电维修等“小修小补”的大量需求。
以往,这些“小修小补”多见于行商随地摆摊,为城市管理带来挑战。如何平衡“供需”关系,浮山街道创新推出香城红色服务“110”服务站这一解决方案。
即由社区牵头,利用闲置公服用房,设立专线电话,吸引小摊小贩进驻,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管是群众‘送上门’还是我们‘上门服务’,都可以在15分钟内解决。”香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孙芳介绍。
在社区“背书”下,服务站实行公开机制、回访机制、淘汰机制,严格把控了服务质量,成为供需双方间的“润滑剂”。记者翻开服务站内的回访记录本,厚厚一沓间,写满了群众的“小确幸”。
好的机制,可以激励人、鼓舞人,文明离不开各种体制机制的“涵养”。永安街道推出的“幸福商圈”,同样是体制机制上的探索。
去年8月,永安街道整合爱心企业“合伙人”力量,共同打造“幸福商圈”,居民凭“幸福券”可在“幸福商圈”中享受“幸福价”优惠。
鱼水路“妈咪宝贝育婴店”老板何青如,率先让“幸福价”低于“会员价”。
“只有更大的优惠力度,才更能凸显幸福券的‘流通价值’。”面对顾客的不理解,何青如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在她看来,管理与营销,只能决定店铺发展的下限;但文明水平,却决定着商圈发展的上限。
永安街道党委委员徐鹏介绍,目前,“幸福商圈”涵盖大型商超、餐饮酒店、生活服务等11种不同类型,覆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共招募爱心企业77家。截至去年底,“幸福券”发出了1000余张,其背后是数千人次的志愿服务。
放眼咸安,这样的贴心服务信手拈来:“红色管家”解决急难愁盼不过夜、“红色驿站”温暖新就业群体、“香城代办”构建便民服务生活圈……在各类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下,文明之区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铺就了人民幸福的底色。
文化重塑,好风尚引领人带动人
3月2日,我市开展“万人洁城”活动。街头巷尾,处处都是志愿者的身影。
当白茶村5组的江和荣老人看到自家门口忙碌的志愿者后,再也坐不住了。
略一思量,她当即赶回家中,用糯米、薏米、红豆、川芎,熬出一锅热腾腾的“新娘茶”,搬到志愿者中,吆喝着请大家休息。
在咸安,新娘茶一般只有娶媳妇儿或者新娘子回门才会煮,是“最高礼遇”。一碗聊表谢意的茶汤,温暖了志愿者们的心,也表达出老人家浓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沿河社区梅家咀小区居民梅家成,看到满街志愿者,主动免费提供铲车,帮助清理路面积雪;同心路社区韩记商行老板韩辉军,无偿提供两台电动三轮车,用以清运垃圾杂物。
据不完全统计,当天除了市、区两级干部外,共有18000名群众参与进来,干群携手对我市主城区73条主次干道、176个小区、90处背街小巷开展了一场极端雨雪天气后的“深度美颜”。
这场文明实践活动,最直观地检验出了文明的“成色”——一群人、一条心、一呼百应,群众不是“看客”。
好的风尚,可以引领人、带动人。城市文明,就是在文明实践的碰撞、传播、延续下,激发出一阵阵的涟漪,带来无尽回响。
如何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咸安选择从志愿服务着手,用文明实践铸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贯通、协调运转机制,打造出1个中心、13所、189个站、100余个点,实现了阵地全覆盖,截至目前,举办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
全区组建起理论宣讲、文艺服务、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危济困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437支,注册志愿者10万余人,累计志愿信用时数超15万小时。
“农民诗歌楹联文化普及”“爱满香城”“不再孤单·爱在咸安”“蓝天救援·生命之舟”各类志愿服务品牌被打响。
“香城管家”“快乐星期六”“亮灯行动”“帮帮邻”等多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持续擦亮。
中国好人龙运娥、最美退役军人镇万明、新时代好少年……群众身边选树出的榜样力量,引领崇德向善。
从幼到老,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在咸安大街小巷,志愿者队伍以燎原之势加速发展壮大。
再看今日咸安,横穿马路的少了,佩戴头盔的多了;乱停乱放的少了,礼让行人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适量点餐的多了;乱丢垃圾的少了,维护卫生的多了……文明新风已吹遍每个角落,尽显城市之美。(记者 饶敏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编辑:何凡
上一篇:
通城(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为发展赋能 与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深度合作
下一篇:
杨军就贯彻落实省森林防灭火工作视频调度会议精神要求夯实基层基础 落实群防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