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党建赋能聚合力——看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如何加强党建促发展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10-15 09:36

山岗田野机器轰鸣,一块块碎片田地整合成片,一个个项目落实到村湾……金秋时节,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处处生机勃勃。

近年来,双溪桥镇吸引流动党员回村,以“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省级试点项目区建设为契机,支持毛祠村积极试点,党员带头流转土地,不断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实现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

毛祠村100余户村民增加务工收入150万元,还引进种植大户和知名农业公司,多项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寻找出路,党员回乡当先锋

毛祠村属丘陵地形,田块小而不平且零散分布,有25个自然村湾,是传统的农业村,经济基础薄弱。前些年,由于种地的收入不高,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荒地越来越多。

改变开始于2018年。当时,咸安区委组织部实施“能人回乡”工程,积极回引在外能人参与乡村振兴,营造“引得回、用得好、留得住”的环境,实现“创业回乡、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在外经商的陈邦胜在镇党委的反复联系下,回到了家乡毛祠。从村委会主任到党总支书记,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儿,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开荒拓土”,将村里一块块撂荒地变成了“致富田”。

回引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2023年,省自然资源厅确定咸安区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要求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引导在陡坡山地上种植苗木、林木、草坪,将平原耕地种植苗木、林木、草坪的,逐步恢复为实实在在的耕地,改变不符合自然地理条件的土地利用方式。

咸安区将毛祠村申报为“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省级试点项目区,村党总支书记陈邦胜和村两委党员干部,接过重担,立志为村集体经济闯出一条新路。

土地流转,党员带头破难题

试点如何发力?毛祠村两委决定,把一定坡度的零散分布耕地、无人管护撂荒地作为“山上”耕地,优先退出耕地,再将现有耕地周边的林地作为“山下”,恢复耕地区域,落实耕种。

党员干部必须带头。为推动毛祠村项目进程,双溪桥镇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配合。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会,一家家打电话,一趟趟入户,一次次开屋场会,将“山上换山下”项目进行解读,向村民们宣讲政策、解释流程,与群众算明白账,逐步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村里种植大户樊后兵、李宽治在村里承包了耕地,种植杉树。陈邦胜和村干部找到他俩,一次次掰着手指跟他们算账:“杉树最少10年成林,卖不到3000元。而流转耕地的行情是每亩每年到手两三百元,10年最少有3000元。”

樊后兵、李宽治起初并不理解。陈邦胜又一次找到他俩,拿出自己的党员证告诉他们,自己当着老父亲的面,砍掉了自家耕地种的树木,并且将耕地流转给了村集体。看着陈邦胜手中鲜红的党章,考虑到多年来一直投资又没有收益,樊后兵、李宽治终于想通了。

“我们这里之前抛荒地、撂荒地杂草丛生,浪费了很多资源。”陈邦胜介绍,毛祠村将耕地集中整理,可恢复耕地约1993亩,与现有2733亩耕地相连,基本实现“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目标。

今年,这些集中连片的旱地,以每年200元至300元/亩(5年后再调价)租金、每年40元/亩村集体服务费的标准,由双溪桥镇龙河种植经营部等大户承租,村民年收租金达80万元,村集体服务费年收入达16万元,100余户农户增加务工收入150万元。

招商引资,党群齐心奔富路

9月30日,在毛祠村高粱种植基地,数台旋耕机及挖掘机正在翻整土地,准备秋播高粱。

土地流转如何规划,村集体经济如何继续壮大?早在2022年,村里通过多次召开屋场会,征集群众的意见,决定从村民手中流转370亩撂荒地,共同筹资80万元,成立毛祠村金银花种植基地。

为保证经济效益,陈邦胜在市场看种苗,学经验。去年3月初,村里花了13万元购买了12万株“北华一号”金银花种苗。撂荒地开荒出来种植金银花,不仅可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务工。

“只要村民想干事,都可以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挣80元钱。”陈邦胜说。目前金银花基地每天有40至50人务工。

村里计划分三期建设金银花基地,目前的370亩只是第一期,第二期准备打造500亩,第三期再投入500亩。毛祠村准备以金银花种植基地这一村办企业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毛祠金银花品牌。

村里还千方百计引进产业发展项目。去年3月,陈邦胜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河南周口的种粮大户李龙辉,邀请他来村里发展种植产业。整片整片的旱地吸引了李龙辉,他很快与村里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一次性流转近千亩农田种植小米,去年7月首次尝试便迎来丰收。

“亩产800斤,收成比水稻还高。每斤按3块多的价格收购,利润可观。”陈邦胜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将小米种植扩展至2000到3000亩。

近年来,毛祠村利用闲置荒地不断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目前,村里已发展了水稻、药材、小米、高粱、金银花、水果种植,以及基围虾特色养殖和粮油加工等八大产业,带动178户300余名村民前来务工,帮助农民每年增收2万余元。

(记者 周荣华 刘子川 通讯员 吴超志 胡颖 )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咸宁:优化专职监督 深化群众监督
下一篇: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看咸宁如何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