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暑气未尽。每天一大早,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潘协保如常到车间巡查,这是他坚持35年的习惯。耐火云母带车间内,收卷设备缓慢滚动,一卷卷由绝缘云母纸经玻纤布、薄膜、有机硅粘结剂粘合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特种电线电缆用万米耐火云母带生产完成。
云母绝缘材料被誉为“工业食盐”,以卓越性能守护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安全。但中高端市场曾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中国企业步履维艰。潘协保用35年的拼搏与超越改写困局。
35年间,他以“技术立命、质量求生”为信念,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从乡村小厂到全球标杆,在云母绝缘材料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领域,书写着中国制造的突围故事。
点石成金——
山区小厂成长为全国标杆
潘协保的创业故事始于家乡的贫困。1952年出生于通城县关刀镇云溪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他,对山区落后面貌有着切肤之痛。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云溪乡企业党支部书记时,他接到一个艰巨任务:改变当地乡镇企业的落后局面。
云溪洞地处幕阜山北麓,有云母、高岭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1991年,他在闭塞的云溪山区,创办了通城县云母制品厂——平安电工的雏形。当时,仅有一条生产线,是潘协保和员工为省2万元安装费,捧着说明书自己安装的。
“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资金链濒临断裂,购买原料、发放工资,每一分钱都需四处筹措。”潘协保回忆那段“举步维艰”的岁月时说。
困难再大,路也得走。潘协保憋着一股劲。为攻克高性能绝缘云母纸质量壁垒,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坚,试验废纸高达40吨,库房都难容纳。巨大损失未动摇其决心,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极致的信念。
这份执着在1997年迎来曙光:“云水牌”绝缘云母纸凭借领先的专利技术一鸣惊人,成为行业金字招牌。
潘协保的成功,源于果决的执行力和前瞻性战略视野。他敏锐洞察市场格局,力推三大变革:创建“经销+直销”双轨模式拓展渠道;在沿海设办事处扩大市场份额;组建外贸团队开拓国际市场。
产品创新与产能扩张同步推进。2001年起,产品从单一绝缘云母纸扩展到耐高温云母板、耐火云母带、有机硅树脂等,2010年新增云母硅晶发热件,2011年添补特种纤维材料,2018年引入新能源安全防护复合材料等,形成行业最完整的云母全产业链。
全球化绝缘材料产业版图加速成型。1999年起,公司从云溪山区逐步向通城县城、武汉、重庆、山东以及东南亚拓展,辐射全球。国际市场以东南亚为桥头堡,营销网络覆盖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特斯拉、宁德时代、三星等世界级企业结成伙伴,市场份额居行业前列。
“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潘协保的发展思路激励着平安人奋发向上向前。2012年,公司营收突破4亿元,登上首个高峰,跻身行业领军。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14.69亿元,缴税1.1亿元,连续十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成为股票实行全面注册制改革后湖北省首家主板上市企业。
创新突围——
从技术“跟跑”到“并跑”“领跑”
“如果没有坚持自主创新,平安不可能走到今天。”潘协保视创新为生命线:“一年不创新就没有进路,两年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三年不创新就没有活路。”
过去,中高端云母材料的殿堂被比利时、瑞士、日韩等国际巨头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徘徊于价值链低端。
“打破技术枷锁,为民族工业争气!”是潘协保与平安电工融入血脉的使命。他确立“高端引领、创新发展”战略,构建了“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信息化数字化”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近年来,公司联合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构建了以企业研发中心、CNAS实验室、博士后产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主体的创新网络,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组建超200人的高素质研发团队,累计荣获国家授权专利160余项,主持或参与了6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项目。
在潘协保的带领和督促下,研发团队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高导热云母纸成功解决大功率电子器件散热的世界性难题,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耐高温云母板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寿命,比肩甚至超越国际顶尖产品;耐火云母带为特种电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卓越的创新成果赢得各方高度认可。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昂首挺进“中国制造”第一方阵,引领中国云母绝缘材料产业从全球“跟跑”到“并跑”,并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目前,潘协保正带领平安电工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把握“双碳”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机遇,聚焦新能源及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新兴、未来产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海外云母资源战略运营基地、新能源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强化创新驱动,建设武汉、通城及海外“多研发中心”,谋求更多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扩大竞争优势。
“我们要将平安电工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型科技企业,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云母工业版图中的地位。”潘协保的目标清晰而坚定。
反哺乡土——
本土深耕构建公益生态圈
“一个时代的企业有一个时代的企业责任。平安电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理当主动担当,用心回馈这片滋养我们的土地与人民。而企业最根本、最长久的责任,就是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潘协保的这番话,是他创办平安电工三十五载始终践行的初心。
把总部留在通城,把产业种在故乡。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实施沿海布局、谋求海外发展成为一种战略选择,潘协保具有这方面的战略眼光。但无论如何,他始终将通城作为企业的“根”和中心板块。2018年,他在通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400余亩建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可望在2030年实现“再造一个平安电工”的目标。
把车间建到库区,把岗位送到家门口。面对通城县云溪库区困境,潘协保将扶贫纳入企业发展战略。2011年,公司在库区建设通城县云水云母科技有限公司,解决库区村民就近就业27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余人,人均年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升至6.2万元。
危机时刻,不减薪、不裁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公司迅速转产防疫物资。当年,企业逆势新增就业岗位120个,为通城稳就业提供支撑。2008年金融危机,顶着出口订单骤降压力,他拒绝裁员建议,组织200余名员工转型培训,通过产品升级渡过难关。
“捐资5000万元,构建公益生态圈。”在潘协保看来,履行社会责任需构建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平安电工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打造覆盖教育、医疗、基建等公益网络。
卅年播种,一路繁花。平安电工的责任实践获广泛认可: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当选“湖北省就业扶贫爱心企业”;蝉联“咸宁市光彩事业先进单位”“湖北省慈善爱心企业”;荣获“湖北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退役军人就业案例被《人民日报》报道。
“企业有多大,责任就有多重。未来我们要建设更大产业平台,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副董事长、总经理潘渡江表示,平安电工的责任答卷,仍在持续书写。
采访札记
上市是起点不是终点
上午八点半,走进平安电工厂区,晨光正掠过厂房外墙上两行金色大字——“专业、卓越、稳健、增长”与“团结、务实、创新、奉献”。董事长潘协保驻足凝视:“这不是口号,是支撑我们穿越周期的基因密码。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上市,只是新征程的入场券。”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资本市场“上市即套现”的短视逻辑时,潘协保笑意中透着坚定:“钟声响起时,真正的马拉松才刚开始。”
这家深耕云母绝缘材料35年的企业,以六年严苛上市历程完成蜕变:财务制度完善规范、安全标准对标国标,环保投入不断增长,近300项内控流程重构企业运转逻辑。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制度。”董事、党委书记邓炳南坦言,“上市倒逼我们成为真正的现代化企业。”
在这场从“习惯”向“规范”的跃迁中,平安电工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辨:上市为“立规矩”,将合规写入企业基因;挂牌为“引凤凰”,以股权激励吸引高端人才加盟;融资为“拓天地”,在新能源安全防护复合材料、AI服务器和算力中心等新兴领域扩项扩产。
走进厂房,看着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我们知道,在平安电工,上市并非财富故事的终章,而是一部关于规范、责任与永续发展的序曲。当资本市场的喧嚣褪去,唯有那些视上市为起点、将合规与创新刻入基因的企业,才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企业名片
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股票代码:001359)创立于1991年,2024年3月上市,是专业研发、生产与销售云母耐温绝缘材料、新能源安全防护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制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160余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是云母绝缘材料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单位,“PAMICA”品牌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绿色示范工厂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14.69亿元,同比增长15.9%,营业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14.04%。
咸宁日报记者 柯建斌 陈新 马丽 通讯员 刘斐 葛文斌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杨军会见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俞群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