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位于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的湖北臻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兴农业),千亩枇杷林绿浪翻涌;“冻干食品生产线”上,冻干火龙果、榴莲、龙眼鱼贯而出;电商直播基地里,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额达26万元……一幅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换的生动场景,正在这里蓬勃展开。
“枇杷冻干早就卖完了,现在只有榴莲、冬枣、火龙果、龙眼这四种水果冻干,库存也不多了。”董事长王清拿起展示台上的样品介绍。
从卫校毕业生到药业精英,从都市企业家到乡土筑梦人,王清用二十多年走出大山,又毅然归来创业。十年间投入1亿余元,在家乡搭建起农产品深加工与电商销售体系,让曾经“藏在深闺”的山货规模化出山,也让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一句乡音牵动游子归心
1976年,王清出生在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的一个医药世家。1993年,她循着家人的脚步进入咸宁地区卫校学医,后在当地卫生院任职,每月仅180元的工资让她萌生“闯一闯”的念头。1998年,她与丈夫开设医疗诊所惠及一方,1999年又随兄长赴浙江闯荡,进入医药行业做起销售。
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王清不仅拿下武汉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还成为药品代理行业的佼佼者,2000年便晋升为浙江省区经理。
拿着高薪,事业扶摇直上。本以为生活会在都市的繁华中继续,2006年的一次回乡探亲,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村里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在留守,很少看见年轻人的面孔。”看着家乡的空心化困境,王清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能不能打造一个就业平台,让年轻人回来?”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也让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比起个人的事业成功,带动家乡发展似乎更有意义。
2013年,王清先后投入400万元,成立通山县留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租下家乡村民1500亩荒地,开始在通山发展枇杷、火龙果、中药材种植业,为当地创造100余个就业岗位。“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能为家乡做点事,值!”王清说。
一项技术破解销售难题
回到家乡的王清,很快发现了农业发展的“痛点”。2019年,大畈镇规划打造“枇杷小镇”,发动村民种植枇杷——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畈枇杷虽品质优良,却受限于“丰收时间短、储存难、销售难”,果农们常常“丰产不丰收”。
“新鲜枇杷保存期短,越到后面越不值钱。”王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凭借在医药行业接触到的冻干技术,王清找到了突破口。“2003年第一次吃到冻干榴莲时,我就觉得这个技术能用到农产品上。”王清说,冻干技术能锁住食材90%以上的营养,且零添加、易储存,正好解决枇杷的保鲜难题。
为了将冻干技术落地,王清带领团队与高校、研究院所深度合作,吸纳“果蔬加工及综合利用”等科研成果,还派技术专家赴瑞士、德国学习先进深加工技术。
2021年,王清成立臻兴农业,投入7000万元引进果蔬冻干生产设备,在大畈镇建起咸宁地区首个“冻干食品生产线”,配套建设鲜果车间、包装车间、零下60摄氏度冻库等设施。2023年11月,首款产品“冻干枇杷干”上市。
“我们把果农的鲜果兜底收购,加工后不仅解决销售难,还让农产品身价倍增。”王清拿起展示台上的冻干样品介绍,如今冻干榴莲、龙眼、火龙果等产品供不应求,库存时常告急。
为让产业链更完整,王清不断拓展业务边界。2024年,她投入1000万元引进哈根达斯同款冰淇淋设备,建成可生产7种口味的冰淇淋生产线,日产能达2万杯,计划后续扩至10万杯;在广西承包了500亩果园标准化种植龙眼;针对枇杷小果“难处理”的问题,开发水果捞、果酱等衍生产品;准备探索宠物粮冻干项目,带动本地养殖业发展。
截至目前,臻兴农业总投资已达1.1亿元,年加工鲜果能力3000吨,2024年总产值达7500万元,“她他品”品牌也因其特色包装,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一座“空心村”蜕变“产业村”
王清的创业路,也是通山的乡村振兴路。在大畈镇枇杷种植户杨剑生眼中,“王总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更是好日子”。以前,杨剑生的枇杷常因销售难烂在地里,如今他不仅能以8至10元/公斤的价格保底卖给臻兴农业,还能在厂里上班,每月挣3000多元,“既能照顾家庭,又比在外打工踏实。”
像杨剑生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臻兴农业常年吸纳多名村民就业,高峰期带动300余名临时工,2024年仅枇杷收购就带动200余户增收80余万元。
产业的发展,还让家乡的“造血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王清成立湖北闪电时代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成5000平方米的通山电商直播基地。这里不仅是臻兴农业的销售中枢,还吸引31家本土企业入驻,130余种特色产品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最高创下“2小时销售额20万元”的纪录。
为了破解“人才少”的难题,王清从杭州聘请专业运营团队,每月投入40万元培养本土主播,还与湖北科技学院、通山职教中心合作,建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电商技能。
如今的大畈镇,早已不是当年的“空心村”。在臻兴农业的带动下,全镇枇杷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1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吸引了不少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王清也先后荣获咸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其公司被认定为“咸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要发展,得有工业化思维——产品是基础,创新是助力,电商是翅膀。”如今的王清,又有了新的规划:打造“咸农之声”品牌,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在全国布局7个分仓,实现“次日达”物流服务;探索农文旅融合,让通山特产走向更大市场。
从“斯帕丰小姐”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王清用十年时间证明:归乡之路,不仅能实现个人的初心,更能点亮家乡的未来。
(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方盈颖)
编辑:何凡
上一篇:
下一篇:
鄂湘赣毗邻地区产销大会在通城举行